正文 新年的第一天為什麼叫春節(2 / 2)

祖乙馬上將阿衡關進監獄,又立刻出宮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十分感動,他指著申星對祖乙說:“申星追上了蠶百星,星象複原,今夜交子時,舊的一年就結束了,新的一年又開始了,請君主定個節日吧。”祖乙很讚同這個提議,說:“春天是一年之首,就把每年的第一天叫做春節吧。你進入日月閣後嘔心瀝血製定出太陰曆,實在是勞苦功高。現在你又被奸人暗算,請隨我到宮中調養吧。”

萬年說:“太陰曆雖然初步製好了,但還不十分準確,年尾還剩一些時辰,如果不把它們定準,日月如梭,一年又一年過後肯定又會錯曆。我肩負百姓的期望,深受天子之恩,定當獻身日月閣,細心推算,把年曆定準。”

就這樣,萬年在日月閣中精心觀察,仔細推算,把年尾剩餘的時辰積日成月,用閏月的方法補了進去。那年五月,祖乙去祭壇祭拜天神,登上日月閣,把祭神的五月鮮桃賜給萬年。萬年獻上了太陰曆。這時的萬年已經變成了一個胡須雪白的老爺爺了。祖乙深受感動,於是把太陰曆改名為萬年曆,又封萬年為日月壽星。所以後來人們也稱過春節為過年,春節期間還在屋裏掛上壽星圖,象征著新的一年添福添壽。

【博聞館】

春節源流探秘

古代人把新年的第一天叫做“元旦”,也稱元日、元辰、元朔、歲首、新正、歲祚、三元等。但是,夏朝、商朝、周朝對元旦的日期設定都不相同。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統一規定以孟冬十月為正月。可能有人覺得奇怪,“正”字本來是念第四聲,可為什麼“正月”的“正”念第一聲呢?這還得從秦始皇稱帝說起。因為秦始皇姓嬴名政,“正”和“政”讀音相同,為了避諱,秦始皇就下令全國將“正月”讀作“征月”,後來一直沿用下來。到了漢代,漢武帝將夏曆(即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歲首”(即“年”)。從此“年”的日期就固定下來了,一直到今天。1911年辛亥革命後,改用公曆(陽曆)計時,將公曆一月一日稱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就變成春節了。看來,“過年”這一傳統節日真是曆史悠久,至今已經有兩千多年了。

古人過年主要是慶祝豐收。“春秋三傳”之一的《穀梁傳》即有言:“五穀大熟為大有年。”漢代許慎也在《說文解字》中說道:“年,穀熟也。從禾,千聲。”可見“年”這一時間概念的起源是與莊稼的生長周期有關的。“過年”就是古人慶祝收獲的節日。人們用新打的糧食釀酒做飯,聚在一起飲美酒吃美食,以此慶祝一年的收成,同時也借此休息娛樂一番,緩解一下常年勞作的辛苦。

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春節的習俗變得異彩紛呈:貼春聯、貼門神、貼年畫、倒貼福字、舞龍燈、祭祖敬神、放鞭炮、給小孩壓歲錢、吃年夜飯、除夕守歲、拜年、逛廟會……當然,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舊的過年習俗逐漸淡去,同時又興起了一些新的習俗,如看春晚、在飯店吃年夜飯、電話拜年、短信拜年、旅遊過年,等等。

現代社會,過年的習俗已經越來越簡化了,過年的禁忌大多也被解除了,所以很多人都感歎,現在過年年味淡了。但我們不妨也樂觀地想:現在人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每天都可以吃得很豐盛,這不就是天天都在過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