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傍晚,荷花又要到池邊淘米。老族長祖孫兩人偷偷躲在楊樹叢中,隻見碧波蕩漾,荷塘深處緩緩飄來一隻腳盆,一個滿身金色的孩子坐在盆中,歡快地舉著雙手撲向荷花的懷抱。滿心歡喜的荷花正要伸手去抱時,楊樹叢中閃出一個人,舉起明晃晃的鋼刀向孩子砍去。說時遲那時快,孩子“呼”地一聲從盆裏跳起來,變成一條金色的小龍,向池中央飛去。可是遲了一點點,刀砍著了小龍的尾巴。這時一隻美麗的大蝴蝶飛過來,把自己一對翅膀變成小龍的尾巴。小龍長吟了一聲,刹那間,烏雲翻滾,狂風大作。在電閃雷鳴中,小龍的身體漸漸膨脹變大,變成一條數十丈長的巨龍。這時,一陣龍卷風刮來,巨龍騰空而起,飛到白雲叢中。而那個砍傷小龍的醜孫子被龍卷風卷到半空中,一下子就無影無蹤了。老族長見孫子被卷走了,“噗通”一聲,跌進荷花池淹死了。荷花大聲呼喚,可是變成巨龍的兒子已經看不見了。
從此以後,苕溪兩岸每逢幹旱天氣,小龍就會來給鄉親們播撒雨露。百姓們為了感謝它,就從荷花池中采來七七四十九朵荷花,用九百九十九片花瓣,製成一條漂亮的花龍,取名叫百葉龍。每年到春節時,老百姓就敲鑼打鼓地舞龍燈。
【博聞館】
龍燈舞起來
龍、鳳、麒麟、龜這四種動物被古人稱為“四靈”。而“四靈”中又數龍最為尊貴。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龍並不是一種真實存在的動物,而是古人想象力的結晶。龍集獅頭、蛇身、魚尾、鳳爪於一身,既勇猛靈秀,又高貴友善。龍這一形象寄予了中國人的理想和願望,它是智慧和力量的象征。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龍是江河湖海的主人,是農作物的司雨神,威力無窮。因此,舞龍這一活動,不僅僅是娛樂,而且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舞龍有祈年的作用,借舞龍來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舞龍是一個備受歡迎的娛樂活動,所以舞龍隊不管走到哪裏都會得到很好的招待。他們有時一天可以吃五六次酒宴,叫“龍換酒”。等舞龍結束了,龍頭和龍尾就會被燒掉,龍身留下來明年再用。
早在漢代,舞龍燈的活動就已經非常普遍了。到了唐宋,舞龍燈的形式和表演技巧更加完善。宋代吳自牧在《夢梁錄》中這樣記載:“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之狀。”可見,當時舞龍表演多麼壯觀。發展到現在,各地各民族的舞龍表演種類多樣、各具特色。如有布龍、紙龍、火龍、草龍、人龍、花龍、燭龍、醉龍、竹葉龍、荷花龍、滾地龍、七巧龍、大頭龍、夜光龍、焰火龍等,多達百餘種。龍燈的節數一般是7節、9節和13節。
隨著華人足跡遍及世界各地,舞龍文化也已經風行東南亞、歐美、澳洲等各個華人集中的地區,為外國友人了解中華文化打開了一扇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