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
春節是中華民族一年中的第一個傳統節日。過去,春節被稱為“新年”,因為按照中國曆史上一直沿用的農曆,這天是正月初一,為新一年的第一天。據記載,中國人過春節是虞舜時期興起的。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部下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算是正月初一,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采用公曆紀年,農曆新年便改稱“春節”(大約在公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間)。
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這是春節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平定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並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司馬遷創建《太初曆》,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誌》記載:“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裏,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
中和節
中和節在農曆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此時正值驚蟄前後,春回大地,萬物複蘇,蟄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故名龍抬頭。古時龍是神聖的象征,所以就借龍來驅逐害蟲。明代曾流行熏蟲,二月二這天人們要把元旦祭祀餘下的餅,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蟲。在農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圍宅一圈,再入院內繞水缸一圈,稱為引龍回。
清明節
每年公曆的4月5日前後為清明節。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隻有清明和冬至。清明節原是祭祀祖先的節日,而如今更多的是在這一天開展祭掃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動。清明時分,天氣轉暖,草木複萌,人們常常結伴到郊外踏青、放風箏、欣賞春光,所以清明節有時也被稱作“踏青節”。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本名“端午”。《太平禦覽》卷三十一引《風土記》有“仲夏端五,端,初也”之句。一般認為,它是為紀念詩人屈原而產生的。屈原(約前340—前278)是戰國時期楚國人,他因自己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又無力挽救楚國的滅亡,當秦國滅楚後,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羅江自沉。江邊群眾得知,便紛紛駕舟打撈屈原屍體。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後人把這天定為端午節。
七夕節
農曆七月初七夜,稱“七夕”,是傳說中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這天晚上,在庭中陳列瓜果,女孩子結彩縷,穿七孔針,據說先穿完者為巧,所以又稱“乞巧節”,由於多是女孩子參加,也稱“少女節”。
中元節
中元節在農曆的七月十五,是傳說中地官的生日,所以又稱“鬼節”。佛教徒這天要設“盂蘭盆”,施齋供僧,舉行誦經法會以及水陸道場、放河燈等宗教活動。中國大約在梁武帝時(六世紀上半葉)始設“盂蘭盆齋”。現在,七月十五放河燈的習俗仍在一些地區流傳。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又稱“團圓節”。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在古代,每逢中秋人們就用精製的糕餅祭奉月神。祭奉之後,全家人分吃糕餅,以示合家團圓。這種風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重陽節
重陽節為農曆九月初九,是魏晉以後興起的節日。“重陽”“重九”之名,開始於三國時期。主要有五種傳統習俗:一是登高。此時秋高氣爽、景色宜人,正是遊曆的好季節,既可以陶冶情趣,又有益於健康。二是插茱萸,可驅秋蚊滅蟲害。三是飲酒賞菊。農曆九月正是菊花盛開之時,觀賞千姿百態的秋菊,喝幾盅菊花酒,也是重陽節的樂事。四是食重陽糕。人們把白嫩可口的米糕稱為重陽糕,而“糕”又與“高”諧音,食之可步步高升。五是開展敬老活動,從古至今重陽敬老之風綿延不絕。
臘八節
農曆十二月(又稱臘月)初八,俗稱臘八。臘八節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曆史。早先傳說這天是釋迦牟尼成佛的日子,寺院都要煮粥祭佛,後來成為民間習俗,以示五穀豐登。臘八粥原有的宗教意味逐漸淡化,到如今實際上已成為色味俱佳的節令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