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8月23日或24日)
“處”含有躲藏、終止的意思。處暑是暑氣結束的時節,表明暑天即將結束。這時的三伏天氣已過或接近尾聲,民間有“處暑寒來”“穀到處暑黃”的諺語。宜多吃清熱安神的食物,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等。
白露(9月8日前後)
白露是典型的秋天節氣。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空氣中的水氣每到夜晚常在樹木花草上凝結成白色的露珠。有農諺“白露穀,寒露豆,花生收在秋分後”等。飲食方麵,宜少食辛辣,預防秋燥。
秋分(9月22日前後)
《春秋繁露》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這一天晝夜均分,各12小時。從這一天開始,北半球晝短夜長的現象越來越明顯,晝夜溫差逐漸加大,氣溫逐日下降。在養生中,應本著陰陽平衡的規律,可選擇登高遠眺的方式,培養樂觀情緒,保持神誌安寧。
寒露(10月8日前後)
寒露是露氣寒冷的意思,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麵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氣候由熱轉寒,萬物隨著寒氣增長而逐漸蕭條,我國大部分地區天氣轉為涼爽。有農諺“棉怕八月連陰雨,稻怕寒露一朝霜”等。飲食方麵,可多吃銀耳、蘿卜、番茄、蓮藕、牛奶等有滋陰潤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
霜降(10月23日前後)
霜是水氣凝結產生的現象。霜降的意思是說從這一天起開始降霜。這個時候,我國黃河流域一帶出現初霜,南方地區進入了秋收秋種的大忙季節。有農諺“霜降播種,立冬見苗”等。由於天氣漸涼,秋燥明顯,燥易傷津,養生方麵首先要重視保暖,其次要防秋燥,飲食調養方麵宜平補,要注意健脾養胃、調補肝腎。
立冬(11月7日前後)
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建始也。”又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但全國各地入冬的時間差別很大,並不是在立冬之日同時開始的。有民諺“立冬北風冰雪多,立冬南風無雨雪”等。飲食方麵,宜多食小麥粥、芝麻粥、蘿卜粥等熱粥,以養心除煩、健脾養胃。
小雪(11月22日前後)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這個時期,天氣逐漸變冷,黃河中下遊平均初雪期基本與小雪節令一致。雖然開始下雪,一般雪量較小,並且夜凍晝化。有農諺“小雪封地,大雪封河”等。飲食方麵,可適量進食溫補性食物和益腎食品。
大雪(12月7日前後)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至此而雪盛也。”意思是天氣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更大了,並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這時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最低溫度都降到了0℃或以下。有民諺“大雪不凍倒春寒”“大雪不寒明年旱”等。從養生學角度看,大雪是“進補”的好時節。
冬至(12月22日前後)
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北方有冬至吃水餃的習俗。
小寒(1月5日前後)
這時天氣已經很冷,小寒節氣一過,就進入“出門冰上走”的三九天了。
大寒(1月20日前後)
這時寒潮南下頻繁,是我國大部分地區一年中最冷的時期。風大,低溫,地麵積雪不化,呈現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的嚴寒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