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拂曉,德國法西斯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過了一個半小時才向蘇聯宣戰。法西斯在北、中、南三個戰略方向投入了190個師,總兵力550萬人。戰爭一開始,德軍首先對蘇聯西部各重要城市、交通樞紐、軍事據點以及正在調動中的蘇軍進行猛烈轟炸和炮擊,蘇軍損失慘重,邊戰邊退。北路德軍逼近列寧格勒,南路占領了基輔。蘇聯麵臨的形勢極為嚴峻。
列寧格勒又稱彼得堡,1924年列寧逝世後,蘇維埃政府作出決定,將彼得堡命名為列寧格勒。列寧格勒是偉大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搖籃,是蘇聯的第二大城市,又是極其重要的海港和著名的工業文化中心。希特勒為了迅速占領這一重要城市,調集了40個師、6000門大炮和1000多架飛機向列寧格勒發動猛烈進攻。8月中旬,德國打到列寧格勒城下。希特勒揚言,要在9月1日以前占領列寧格勒。
“寧死不屈,列寧的城市永遠是屬於我們的!”這就是300萬列寧格勒人民對氣勢洶洶的法西斯惡魔的有力回答。在德軍兵臨城下的情況下,列寧格勒人民不分男女老少,紛紛行動起來,拿起武器,修築戰壕街壘,投入了保衛列寧格勒的英勇戰鬥!
在城南科爾皮諸區有一家大型兵工廠,裏麵有許多重要的戰略原料和軍工產品。當時,列寧格勒方麵軍派不出正規部隊來保衛這座工廠,而德軍的先頭部隊距工廠越來越近了。在萬分危急情況下,當地機關工作人員和工人民兵趕到了兵工廠,立即拿起武器,投入戰鬥。兵工廠的工人也按車間、班組編成戰鬥小組。他們甚至連工作服都來不及更換,就整隊領取武器。不久,當地500名黨團積極分子和居民也紛紛趕來幫忙修築防禦工事。他們的口號是:“決不讓敵人從這裏通往列寧格勒!”
在戰鬥中,有四個青年女民兵——娜塔莎、拉婭、尼娜和托佳被派往陣地上去搶救傷員。在護送傷員離陣地時,敵人的一顆炮彈突然落在她們附近的土堆旁。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四位姑娘幾乎同時奮不顧身地撲在離炮彈最近的四位傷員身上。傷員得救了,而娜塔莎卻被炮彈炸死,拉婭的一隻腳被炸斷,尼娜的腿也負了傷。當托佳知道惟有自己未受傷時,立即站起來抖落了身上的泥土,掩埋了同伴的屍體,包紮好傷員的傷口,同受傷的尼娜一起搶救傷員。
由於列寧格勒軍民的殊死抵抗,德軍每前進一步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9月初到9月下旬德軍進攻到列寧格勒城下的半個月內,就死傷官兵17萬,損失飛機300架、坦克500輛、大炮500門。德軍萊布元帥已感到計窮力竭,向希特勒告急說:“集團軍群所剩的兵力已無法向列寧格勒繼續進攻了。”希特勒接到報告,勃然大怒,他又想出了二條極其毒辣的計策。
希特勒命令德軍從陸海兩方麵收緊列寧格勒四周的包圍圈,實行嚴密封鎖,並用大炮不停地轟擊,將它夷為平地。希特勒瘋狂叫囂:“給我把彼得堡城從地球表麵上抹掉!”於是,從9月下旬起,德軍大炮不分晝夜地對列寧格勒進行輪番轟擊。每隔15-30分鍾炮擊一次,妄圖迫使城內軍民整天呆在防空洞裏,無法進行抵抗。隨著圍困時間的增加,城內糧食越來越少,人們到處尋找各種代食品來彌補糧食的不足。軍隊養馬場的飼料燕麥被節約下來當糧食,從沉艦打撈出來的發了芽的穀子成了人們的寶貴食糧,連榨油廠作鍋爐燃料用的棉籽渣也成了人們的代食品。
盡管這樣,糧食仍舊一天天減少。市蘇維埃隻得一次又一次降低全城糧食供應標準。從11月下旬開始,工人每天隻配給250克麵包,其他居民隻供應120克黑麵包。由於糧食嚴重缺乏,患營養不良症的病人急劇增加。每天有數以千計的人因饑餓而喪生。從1941年11月到1942年12月這一年零兩個月期間,整個列寧格勒死於饑餓者共計632253人。城內死者枕藉,街道、廣場、堤岸及居民家裏掩埋的屍體比比皆是。著名作家謝苗諾夫曾在自己的中篇小說《饑餓》一書中以細膩而感人的筆觸,熱烈讚揚了彼得格勒人民在十月革命後三年內戰期間忍饑挨餓,為扞衛新生蘇維埃政權而英勇鬥爭的事跡。然而,這位可尊敬的作家,自己也在1942年1月死於饑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