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E.A.羅斯是美國社會學家,威斯康辛大學教授,曾在中國進行了為期六個月的考察。當時正是辛亥革命前期,東西方文化在中國社會有著明顯的衝突,作者正是以這種文化衝突為視角,試圖客觀地描述中國社會。從這些描述中,我們可以一窺當時中國社會以及中國人的狀況。
本書內容主要包括中國人的體質與精神、中國人的生存狀況、中國的環境、工業、禁煙運動、婦女解放運動以及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等。作者走訪了中國的大江南北,對這些方麵的觀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由於作者是一位社會學家,因此其視角帶有一定的專業性,他目光敏銳、老辣,對中國文化的特點抓得很準,可謂入木三分。不過本書所采用的語言風格,並非邏輯嚴密的理論敘述,而是采用隨筆式行文,形象生動,文筆優美,毫無學究氣,讀起來並無枯燥感。
除了對當時中國的某些現象進行描述外,作者還對中國當時所麵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比較深刻的見解。比如環境惡化問題的根源以及救治辦法;中西方人的體質差別及未來隨著衛生條件的改善;中國人的體質將發生的變化;中國工業的現狀以及未來走向;禁煙運動的成敗所涉及的因素;中國婦女地位的狀況;中國教育事業的困境及解決方法……
在對這些問題進行描述和解析的時候,作者盡量讓自己保持客觀。不過必須承認的是,誰也沒辦法做到絕對的公正客觀,本書作者在某些問題上,就帶有明顯的主觀傾向。但不可否認的是,本書中的文字,始終帶有對中國人和中國社會的理解和關懷。
本書英文原著是在1911年發行的,距離現在已經有一百多年,當初作者的那些預測,有些已經變為了現實,如中國工業問題、教育問題等;有些似乎正在朝其預測的方向發展,如中國的環境問題、中國人的體質問題等。某些頗具中國特色的痼疾紮根於幾千年的文化土壤,其轉變還需要相當漫長的過程。
古語有雲:“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國人的角度來看自身,有時難免會因為自尊或自豪而失於偏頗。適當地通過外國人的眼睛看看自己,可以從正反兩方麵對自身有一個全麵的認識。作者所記述的雖然是一個多世紀前的人與事,但是不得不承認,有些地方在今天看來,仍然是有借鑒意義的。
E.A.羅斯寫的這本書,是辛亥革命前西方觀察中國的代表作,對於塑造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國形象,起了極大的作用。在中國,這部著作受到重視是近年的事,目前已有多個譯本。我們這個譯本,在翻譯過程中對此前的中譯本有所參考,以求奉獻給讀者的文字更完美。即便如此,文中仍然難免會有紕漏,還望專家和讀者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