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對中國有一定了解的西方人,都會發出這樣的感慨:要想了解中國人,隻花上大半年時間去中國各地旅行、觀光、采訪,是遠遠不夠的。也就是說,隻有長時間居住在中國,才有可能真正了解中國人。但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呢?一位在中國待了三十年的高級工程師說:“我在中國居住的時間越長,反倒越來越不了解中國人了。”一位商人也有類似的困惑:“我原本以為,隻要在中國待上一兩年,就能成為半個‘中國通’,但中國人實在太難理解了。”由此可見,如果一個外國人試圖寫一本關於中國的書,似乎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因為哪怕是一個在中國通商口岸居住多年的外國人,都很難有勇氣寫一些關於中國人的東西,更別說那些隻是來中國旅行的遊客了。
情況也許沒那麼糟糕,因為在西方,也有一部分自信的家夥認為:中國人很容易了解。這些人熟知東西方人心理素質的差異,他們認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結構是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隻要對中國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結構進行深入的了解,理解中國人就易如反掌了。如果不排除物質水平的高低和價值觀念的差異,讓一個西方人從小就生活在中國,他同樣會擁有和中國人一樣的文化習慣。
很多東方國家的人並不認同這一點,他們覺得要在黃種人和白種人之間達成暢快的溝通和理解幾乎是不可能的,東西方心理素質的差異是一個難以逾越的鴻溝。
不過,一些專門從事東西方社會比較研究的學者,卻對此持一種樂觀的態度。他們對中國社會的方方麵麵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察:有文化方麵的,如敬祖、父權製以及女性附庸狀態;也有政治方麵的,如閉關鎖國、軍事力量的減弱和“士階層”的社會地位。在此基礎上,學者們總結出了諸多對於中國的認識。
E.A.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