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大清王朝——封建帝國的餘暉(3)(1 / 3)

10.太平天國

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加緊搜刮人民。貪官汙吏、土豪劣紳也乘機勒索盤剝百姓。1842~1850年,各地農民起義和暴動有百餘起。1843年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會,舉起反清義旗,領導了規模宏大的農民戰爭。

洪秀全撰寫的《原道覺世訓》是一篇戰鬥檄文,它標誌著洪秀全決心推翻清朝統治、建立人間天國的理想。

1851年1月,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轉戰中,洪秀全自稱“天王”。攻占永安後,太平軍在此進行整頓建製,封百位核心領導成員為王,並決定由東王節製諸王,太平天國政權初步建立。

太平軍北上途中,馮雲山和蕭朝貴先後在戰鬥中犧牲。太平軍攻占武漢三鎮,隊伍發展到50萬人。1853年3月,太平軍攻占南京,並定都,改名天京,正式建立起與清政府對峙的政權,同時,頒布《天朝田畝製度》。清軍在天京附近建立了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圍困天京。

太平天國為了推翻清朝統治,決定北伐,1853年林鳳祥、李開芳率兵進軍北京。清政府忙從各地調集部隊圍攻北伐軍。由於孤軍深入,給養和武器供應不足,北伐軍經過兩年浴血奮戰,全部壯烈犧牲。太平軍為了鞏固天京大本營,又派兵西征,打破了清軍的圍困。太平軍為了斷絕清政府的財源,充實自己的經濟力量,不久發動東征。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以後,主要領導者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領導集團內部矛盾尖銳,進取心逐漸減退,腐朽思想日益滋長。1856年秋發生的天京事變使太平天國元氣大傷,出現“國中無人”、“朝中無將”的危險局麵。太平天國領導集團內部為爭奪權勢而分裂,北王韋昌輝奉命殺了東王楊秀清,繼而韋昌輝因擅權被處死。由於洪秀全的猜忌,翼王石達開率領精銳部隊出走,後在四川全軍覆沒。清軍重建江北、江南大營,再次圍困天京。青年將領陳玉成、李秀成脫穎而出,洪秀全封族弟洪仁玕為幹王,總理朝政。

1861年冬,剛剛掌權的慈禧授權曾國藩統轄蘇、浙、皖、贛四省軍務。曾國藩坐鎮安慶統籌安排進攻太平軍。曾國藩派曾國荃率領湘軍主力,主攻天京;派李鴻章率領準軍配合英國人戈登指揮的“洋槍隊”,進攻蘇州、常州;派左宗棠率領湘軍一部,進攻浙江太平軍。

1864年夏,洪秀全在南京病逝。不久,湘軍攻破天京,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太平天國運動堅持了14年,勢力發展到18個省。太平天國的一些領袖主張學習西方,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這標誌著一個全新時代的來臨。

11.洋務運動

19世紀提倡和主持洋務的人被稱為洋務派。在洋務派剛剛產生之時,頑固守舊的清廷對之敵視,由於政府不讚成、甚至反對,當時的洋務派隻能暗中辦洋務。

19世紀中葉,隨著太平天國、撚軍、兩次鴉片戰爭的打擊,以總理衙門大臣奕、兩江總督曾國藩、閩浙總督左宗棠、直隸總督李鴻章等為代表的洋務派提出為抵禦外侮維護清廷的統治地位,應當引進西洋先進技術,“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以慈禧太後為首的頑固派要維護自身統治不得不借助火槍大炮,於是一場影響近代中國曆史發展的洋務運動開始了,史稱“同光新政”。

洋務運動一開始的目標是新政以“求自強”、“求富”。首先主要是開辦近代軍事工業、創建新式軍隊、購買國外新式武器。曾國藩在安慶設軍械所,李鴻章在上海設製炮所。清廷下令都司以下軍官一律開始學習西洋武操,各省防軍開始更換新式武器。1864年李鴻章在蘇州設立西洋炮局,1865年江南製造總局成立,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設立福建船政局,1867年開辦天津機器製造局,1887年丁葆禎在成都設立四川機器局。短短幾年間,在李鴻章等洋務派領導人的主持下,中國的近代軍事工業體係基本建成,火槍、大炮、彈藥、蒸汽戰艦都已能夠在國內建造,這是近代中國曆史的一次大飛躍,從此中國大地上產生了自己的資本主義工業。中國的軍隊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以湘軍、準軍為代表的各省防軍、練軍普遍裝備了後膛槍炮,1888年北洋水師的成立更使清朝的國防力量進入世界先進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