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務派領導人李鴻章認為“求富”是“求強”的先決條件,興辦民用工業以“興商務,浚餉源,圖自強”。1872年,李鴻章在上海開辦輪船招商局,煤礦、鐵廠、繅絲廠、電廠、自來水廠、織布廠、電報、鐵路相繼建設。這些民用工業的創辦打破了西方資本在中國的壟斷地位,並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864年李鴻章奏請改革科舉製度,清廷陸續開辦了外文、軍事、西醫、電報等學校培養技術人才。1872年開始向海外派出留學生,西式教育的引進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國人的思想開始擺脫蒙昧狀態,思想解放和啟蒙運動開始了。
洋務運動曆經30餘年,使得中國社會和中國人思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曾一度有機會躋身於世界強國之林。但隨著中國被落後的日本打敗,洋務派和洋務運動被當做戰敗的罪魁禍首,國門再次關閉。日本一躍成為世界一流強國,中國一蹶不振,長期落後。
12.甲午戰爭與戊戌變法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資本主義的發展異常迅速,工業生產的擴大更為顯著,經濟實力增強,國際地位逐漸提高。日本在軍事上早已開始準備,伺機侵占朝鮮。
自1888年沙俄和朝鮮訂立陸路通商章程後,日本即準備以武力解決朝鮮問題。1894年春,朝鮮政府無力鎮壓東學黨起義,革命形勢日益發展。6月3日,朝鮮政府正式向清政府求援。日本準備乘中國出兵的機會,向中國挑釁。日本政府知道朝鮮已決定請援於中國,當天內閣會議決定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的名義出兵朝鮮,並且立即通知清政府,日本也準備出兵朝鮮,聲明否認朝鮮為中國“屬邦”。6月22日發出對中國“第一次絕交書”,聲明日本決不從朝鮮撤兵。
清政府令李鴻章速籌備戰。主戰派以光緒帝為首,即所謂“帝黨”,他們擁戴光緒帝,暗中與把持朝政大權的西太後的“後黨”相對抗。真正具有決定清政府對外政策權力的是後黨,帝黨隻能利用皇帝的“上諭”和朝論清議,督促李鴻章出戰。李鴻章在對外問題上的避戰求和是他20餘年來一貫堅持的方針,其目的在保全中國實力。李鴻章希望求得英俄的幹涉,利用英俄的矛盾勸阻日本進兵。
國際幹涉未能實現,日本要求朝鮮政府速令清軍退出朝鮮,同時廢除中朝間三個通商章程,為日本獨占朝鮮掃清障礙。同時日本海軍在牙山灣外,向中國海軍實行突然襲擊,8月1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日軍從陸海兩麵進攻中國軍隊,9月攻占平壤,擊敗鴨綠江附近的中國軍隊,向中國東北境內進犯。9月17日,中日在黃海海麵進行了激烈的海戰。中國損失四艘軍艦,主力尚存。李鴻章妥協退讓,命令北洋艦隊躲藏在威海衛港內,不許出戰。10月下旬,日軍分兵兩路侵入我國東北,旅順1萬多居民慘遭日軍屠殺,幸存者僅36人。清朝政府由於腐敗無能和奉行妥協投降政策最終招致了戰爭的全麵失敗。
1895年,經過20多天的談判,4月17日,清政府代表李鴻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馬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主要內容有:清政府承認朝鮮“獨立自主”;割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及附屬島嶼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增開重慶、沙市、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開辟內河新航線;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馬關條約》的簽訂,損害了俄、德、法三國在華的權益。俄、德、法三國要求日本放棄侵占的遼東半島,以白銀3000萬兩作為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