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伊·鮑邁斯特對我來說,亦師亦友。他是社會心理學的泰山北鬥之一,位列全球高引用率心理學家榜,開辟和拓展了社會心理學的很多研究領域。我有幸跟他一起合作作了很多有趣的研究。
幾天前,我在芝加哥和他一起吃飯,恭喜他獲得美國心理科學學會(AssociationforPsychologicalScience)的威廉·詹姆斯獎(這個獎是美國心理學界的最高榮譽之一)。我們聊到這本書即將在中國出版。我告訴他,這本書應該也可以在中國暢銷,因為中國文化是非常強調意誌力的。事實上,我們文化當中的一些思想跟他的研究不謀而合。例如,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世界是個很奇妙的地方。有些地方氣候溫暖,物質豐富,土地肥沃,撒把鹽都能開花,偏偏那些地方的人民懶到不可思議,整天對著大海跳舞唱歌,不思勞作,哪怕經濟崩潰也不願意節衣縮食。可是另外一些地方呢?氣候惡劣,物質匱乏,偏偏有一批勤勞堅韌的人民。我印象比較深刻的那些擁有強大意誌力的民族(如日本和芬蘭),偏偏都環境惡劣。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不是這樣的文化、這樣的人民,它們又如何能在這樣貧瘠的土壤上繁榮富強呢?跟羅伊快吃完飯時我們產生了一個有趣的想法,如果能夠把《意誌力》這本書在全球各個國家的銷量跟每個國家的經濟水平或者增長水平做一個相關,那是不是能說明點什麼呢?
1972年,美國斯坦福大學校園的一家幼兒園裏,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做了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被稱為斯坦福棉花糖實驗。研究者找來了一些4歲的小孩,讓他們單獨待在一間小房間裏,桌子上的托盤裏有一樣那個年代的小孩子很難抵禦的誘惑——一顆棉花糖。研究者告訴孩子們說她要離開一會兒,如果孩子們想要在這期間吃掉桌子上的那顆棉花糖,那他們就需要搖一個擺在桌子上的鈴鐺。但是,如果他們能忍住暫時不吃這顆棉花糖,堅持等到研究人員15分鍾回來後再吃,那麼研究者就會再給這些孩子每人一顆棉花糖作為獎勵。這個任務是考察孩子的意誌力的。用心理學的術語來描述,是一種延遲滿足能力。
你大概已經猜到了,這些小孩在意誌力上差異很大。有些壓根兒無法抵製誘惑,有些堅持不到3分鍾就放棄了,有些甚至沒有按鈴就直接把糖吃掉了。而另外一些孩子則比較能忍,成功延遲了自己對棉花糖的欲望,他們用意誌力戰勝了誘惑,等到研究人員回來兌現了獎勵。
有趣的是,研究者追蹤了這群小孩很長一段時間,發現那些在4歲時就能夠用意誌力抵抗誘惑的小孩進入青少年時期後心理調節能力更強,也更值得人信賴,參加“美國高考”SAT的分數更高,成年後的人生也更加成功。也就是說,成功和意誌力是分不開的。我們需要意誌力來抵禦即時誘惑。我們每天早上都咬著牙起床來辛勤工作,但隻有月底才能拿到薪水。我們寒窗苦讀十幾年,隻為了十幾年之後能找到工作,獲得成功。隻有意誌力堅強的人,才能為了將來的收獲克己忍耐,收獲長遠的成功。最近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的一項研究表明,高延遲滿足者在完成意誌控製任務時前額葉皮質興奮度更高,而低延遲滿足者紋狀體(與成癮有關的區域)興奮度更高。算是為這個現象找到了神經機製。
有些人說人生苦短,及時行樂又何妨。何必要那麼苦苦地約束自己呢?但事實上,及時行樂的人生不見得是幸福的人生。多年來,我通過對幸福感的研究得出了一個有趣的結論:快感不等於幸福。即使我們每時每刻都在享樂,都在滿足自己的欲望,這樣的人生,也不會是幸福的人生。反過來,意誌力會讓我們去抵禦誘惑,為了某個目標去做一些艱苦的事情。雖然這聽起來很“苦逼”,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的生活擁有了意義,我們的人生得到了升華。如果幸福是快感的總和,那麼獲得幸福人生的秘訣就是吸毒。但問題是,要獲得更深刻的幸福,我們不能總是選擇容易的那條路。有時候,我們需要咬咬牙,走上那條荊棘密布的路。堅強的意誌才是能夠幫助我們笑到最後、笑得最好、笑得最有意義的秘訣。在人生中,在事業上,在家庭中,隻有意誌力頑強的人,才能走得更遠。
周欣悅
中山大學心理學係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