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自製力測驗得分高的管理者,下屬、同級對他們的評價也高。自製力強的人,似乎特別擅長與別人形成並維持安全而滿意的依戀關係。研究表明,他們具有更強的同理心,更擅長換位思考。他們情緒更穩定,更不容易出現焦慮、抑鬱、偏執、精神問題、強迫行為、進食障礙、酗酒問題以及其他疾病。他們更少動怒,而且他們動怒的時候更不可能出現攻擊行為(不管是言語的還是身體的)。對比之下,自製力差的人,更可能攻擊伴侶、犯下各種各樣的罪行——一而再再而三地,正如瓊·坦尼(JuneTangney)表明的那樣。坦尼與鮑邁斯特合作開發了測評自製力的人格測驗,她讓一批囚犯作了這個測驗,然後在他們出獄後跟蹤觀察數年,發現自製力差的人最可能再次犯罪回到監獄。
最有力的證據發表在2010年。一個國際研究團隊付出很多艱辛作了一項規模和深度空前的長期研究,在新西蘭選取了1000名兒童,從他們出生一直跟蹤調查到了他們32歲。每個孩子都測了自製力,測評方式多種多樣(綜合考慮了研究者的觀察以及父母、老師和孩子自己報告的問題行為),這樣得到的分數比較可靠。研究者探求童年時期和青少年時期的自製力得分與成年時期的多個結果變量之間的關係,得到了幾點發現。自製力強的孩子長大成人後身體更健康、患肥胖症的概率更小、患性傳播疾病的概率更小,連牙齒都更健康(顯然,自製力強的人,刷牙潔齒更勤快)。自製力與成年抑鬱不相關,但是缺乏自製力的人更容易出現酗酒、吸毒問題。自製力差的孩子長大後經濟狀況更差,工資相對更低,銀行沒有什麼存款,擁有房子或者存養老錢的可能性更小。自製力差的孩子長大之後更可能成為單親父母,這可能是因為他們不夠自律,很難維持長期關係。自製力強的孩子長大成人後婚姻穩定、與配偶一起撫養孩子的可能性要大很多。最後但絕非最不重要的是,自製力差的孩子長大後進監獄的可能性更大。自製力最差的那組,超過40%的人在32歲之前犯了罪,而青少年時期自製力強的那組,這一比例隻有12%。
不足為奇的是,某些差異與智力、種族或社會階層有關,但是,把那些因素都當做控製變量考慮在內進行分析後,上述所有相關仍然是顯著的。在一項跟蹤研究中,同一研究者觀察同一家庭的兄弟姐妹,以比較家庭背景類似的孩子。研究者再次發現,兄弟姐妹中童年時期自製力差的孩子長大後的情況相對較差:身體、經濟狀況不如其他兄弟姐妹,蹲監獄的可能性更大。結果再清晰不過:自製力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力量,是人生成功的一個關鍵。
3.進化和禮儀
當心理學家在研究自製力有什麼好處時,人類學家和神經科學家卻在研究自製力是如何進化的。人類大腦的前額葉特別大、特別複雜,這樣人類才有一個關鍵的進化優勢:解決問題的智慧。畢竟,聰明的動物比愚蠢的動物更有可能生存繁衍下去。但是,大腦越大,所需能量就越多。成年人的大腦,隻占總體重的2%,但是消耗總能量的20%。人類大腦比動物大腦多出來的灰質隻有在動物想獲取額外能量維持其大腦運轉時才會顯示出其優勢,但科學家卻並沒有弄清楚大腦是如何給自身供給能量的。那麼,到底是什麼讓這個有著如此強大的前額葉的大腦統攝基因庫的呢?
早期有個解釋涉及香蕉等富含卡路裏的水果。吃草的動物不需要為下一餐在哪兒吃進行多少思考,但是以香蕉為食的動物需要動更多的腦子來記住哪裏的香蕉熟得恰到好處,因為同一片香蕉林,一周前還掛滿軟硬適中的黃香蕉,今天可能已經被摘幹淨了,或者隻剩下一些黏糊糊的褐皮香蕉。而且,香蕉所含的卡路裏可以為大腦提供能量。所以“找水果的大腦”理論是講得通的,但是僅限於理論上。人類學家羅賓·鄧巴(RobinDunbar)並沒有找到支持這一理論的證據。他調查了不同動物的大腦與飲食,發現大腦的大小與食物的類型並不相關。鄧巴最後下結論說,大腦進化得越來越大,並不是為了應付物理環境,而是為了應付社會環境——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對生存更為重要。大腦較大的動物,社交網絡更大、更複雜。因此,他提出了一種新解釋。人類是前額葉最大的靈長類,因為人類的社交圈子最大,因此,我們對自製力的需求也日趨強大。我們傾向於認為意誌力是一種用於自我改善——按規定飲食、按時完成工作、慢跑、戒煙——的力量,但是那很有可能不是意誌力在我們祖先身上進化得如此充分的主要原因。靈長類是群居的,必須控製自己才能與群體裏的其他個體好好相處。它們互相依賴,以獲取生存所需的食物。分配食物時,往往是最大最強的雄性第一個選擇吃什麼,其他個體則按照地位依次排列等候。為了在這樣的群體裏安然無恙地生存下去,它們必須克製立即就吃的衝動。猩猩和猴子的大腦如果像鬆鼠的那麼小,就不可能和平地吃完飯。為爭奪食物而消耗的卡路裏也許要多於食物能夠提供的卡路裏。
盡管其他靈長類有一定的自製力,展現出了一些初級的進餐禮儀,但是按人類標準來說,它們的自製力仍然很弱。專家推測,最聰明的非人靈長類可以預測未來大約20分鍾以內的情況——這個時間長度足以讓頭號雄性先吃完,但是不足以為進餐之外的事情作計劃。(有些動物,像鬆鼠,靠本能儲存食物過冬,但是這些是程序化行為,不是有意識地計劃。)有人作了一個實驗,每天隻在中午給猴子喂一頓,結果發現,猴子永遠學不會為未來儲存食物。即使中午那頓猴子可以想拿多少就拿多少,它們也隻是滿足於吃飽,要麼對剩下的食物視而不見,要麼拿剩下的食物互相打著玩兒。它們每天早上都會餓著醒來,因為它們從來想不到在中午存些食物留到晚上或者第二天早上吃。
人類要聰明得多,這多虧了200萬年前我們的智人祖先發展出了大大的大腦。自製力大多是無意識地起作用的。商務午餐會上,你不必有意識地控製自己不去吃上司盤子裏的東西——你的無意識腦一直在幫你避免在社交場合出醜。因為無意識腦在這麼多方麵微妙地起著強大的作用,所以心理學家把它視為真正的老板。對無意識過程的這一迷戀,源自研究者犯下的一個根本錯誤:把行為分割得太細,所得的行為片段發生得太過迅速,意識腦還來不及加以指揮。如果以毫秒為單位分割行為而後考察某些行為的原因,你會發現直接原因是連接大腦與肌肉的某些神經元在放電。那個過程沒有意識,沒人意識得到神經元在放電。但是,把分割得太細的行為片段按時間順序重新連接起來後,就會發現意誌的影子。意誌需要將當前的行為片段視為整體行為的一部分。吸一支煙不會損害健康,試一次海洛因不會上癮,吃一塊蛋糕不會讓人發胖,拖延一次任務不會毀掉事業,但是為了保住健康、保住事業,你必須記住一點,長期是由多個短期構成的,我們需要時刻抵製誘惑。這就是有意識地自我控製的用武之地,這就是為什麼決定成敗的不過是生活細節。
4.為什麼你要運用意誌力讀這本書?
自我控製的第一步是設置目標,所以我們應該告訴你我們為本書設置的目標。我們希望結合現代社會科學的研究精華與維多利亞人的實踐智慧。我們想說說,意誌力或缺乏意誌力對偉人和凡人的生活有什麼影響。我們會解釋,為什麼公司領導每天花2萬美元從一個前空手道教練那裏學習列任務清單的秘訣,為什麼矽穀的企業家發明出數字工具來宣揚19世紀的價值觀。我們會看到,一個英國保姆是如何馴服密蘇裏州哭哭啼啼的三胞胎的,像阿曼達·帕默爾(AmandaPalmer)、德魯·凱裏(DrewCarey)、埃裏克·克萊普頓(EricClapton)和奧普拉·溫弗瑞(OprahWinfrey)那樣的演藝人員,是如何在他們自己的生活中應用意誌力的。我們會考察,大衛·布萊恩(DavidBlaine)是如何禁食44天的,探險家亨利·莫頓·斯坦利(HenryMortonStanley)是如何在非洲的蠻荒世界存活數年的。我們想講述科學家重新發現自我控製的故事,還想說說自我控製對實驗室外麵的世界意味著什麼。
心理學家一開始觀察到自我控製的好處,就麵臨新的謎團:意誌力到底是什麼?自我用什麼抵製棉花糖的誘惑?鮑邁斯特開始研究這些問題時,對自我的理解仍然非常符合當時的常規看法,即信息處理模式。他與同事談論大腦時,就把它當做一台小小的計算機。人類大腦的信息處理模式一般忽略了動力或能量之類的概念——這些概念太過時了,人們甚至都不再反對它們。鮑邁斯特沒有想到會突然改變自己對自我的看法,更不用說改變別人對自我的看法。但是,他和同事一開始做實驗,就不再覺得這些概念那麼過時。
鮑邁斯特實驗室的幾十個實驗,以及別處的幾百個實驗,更新了我們對意誌力、對自我的理解。我們想告訴你,這些實驗獲得了有關人類行為的什麼認識,你可以怎麼利用這些認識讓你自己變得更好。獲得自製力,不像現代勵誌書說的那般簡單,但也不像維多利亞人以為的那樣困難。最終,自我控製讓你放鬆,因為它消除壓力,讓你能夠把意誌力保存下來應對更重要的挑戰。我們相信,本書的啟示不僅可以讓你的生活更高效、更豐富,而且可以讓你的生活更容易、更幸福。而且,我們可以保證,你不必忍受“不要赤裸腳踝”那樣的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