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還揭示了一個重要區別——意誌力的“力量”不同於意誌力的“耐力”。實驗的第一階段,被試者先握手部練力球盡可能長的時間(前期有實驗表明,這不僅是測評體力的好方法,而且是測評意誌力的好方法),通過經典的“不想白熊”任務損耗心智能量後,再握一次手部練力球,看看意誌力損耗之後還能堅持握多久。兩周後,回到實驗室,被試者在第一次手握測驗中成績沒有多少進步,這意味著他們意誌力的“力量”沒有增大多少。但是他們意誌力的“耐力”增強了很多,證據就是,他們在完成“不想白熊”任務後的第二次手握測驗中成績提高了很多。多虧了身姿練習,他們的意誌力損耗得不如以前那麼快了,所以他們有更多“耐力”用於其他任務。
你可以試著用兩周的身姿練習增強你自己的意誌力,你也可以嚐試其他練習。坐直並沒有什麼神奇的地方,正如研究者後來在用其他人群做實驗得到類似效果時發現的那樣。你可以選擇他們研究過的策略,也可以舉一反三創造你自己的策略。關鍵就是,集中精力改變一個習慣行為。
可以從一個簡單策略開始,這個策略就是換隻手做常做的事,也就是說,如果習慣了用左手,那就用右手;如果習慣了用右手,那就用左手。很多習慣與優勢手有關。特別是,慣用右手的人傾向於不假思索地用右手做各種事情。因此,換成左手是需要運用意誌力的。你可以訓練自己不用習慣用的右手而是用左手刷牙、開門、控製鼠標、把杯子舉到嘴邊。如果覺得整天這樣做太難,那就試著每天練習一段時間。有些研究讓被試者在早8點到晚8點之間用不常用的手。這樣做,被試者會在晚間恢複習慣,那時經過白天的練習他們已身心俱疲了。(左撇子請注意:這個策略對你來說也許不如慣用右手的人有效,因為很多左撇子實際上雙手都相當靈活,在一個為慣用右手者設計的世界中已經做過很多使用右手的練習。所以,用你的右手也許對增強你的意誌力沒有多少效果:沒有辛苦,就沒有收獲。)
另外一個策略是,改變說話習慣。說話習慣也是根深蒂固的,因此改變起來需要運用意誌力。例如,你可以努力隻用複合句說話。戒掉青少年時期形成的一些說話習慣,比如一段話中不斷使用“你知道”之類沒有實際意義的贅語。避免使用縮略語,也就是,不論提到什麼都用全名。你也可以試著避免使用那些傳統的禁忌詞語——罵人的話。很多人認為這個禁忌是過時的,甚至是荒謬的:為什麼一個社會製造出一套人人知道但人人都不該說出來的詞語?但是,禁忌詞語的價值也許就在於練習如何抵製說這些詞語的衝動。
以上策略,任何一個都可以增強你的意誌力,也可以作為很好的熱身練習,幫助你去迎接更大的挑戰,像戒掉香煙、控製花費等。但是,你會發現這些策略都難以堅持很長時間。堅持做一項沒有明顯獎勵的晦澀練習,可能是項艱巨的挑戰,正如研究者跟進第一批意誌力增強實驗被試者時發現的那樣。最初結果讓心理學家們非常興奮,因為,目前已知的會使人受益頗多的特質有兩個,第一個是智力,很難提高;第二個就是自製力。“贏在起跑線”之類的項目,會在學生入學後提高學生智力測驗的成績,不過學生離校後效果很快就會消退。總的來說,似乎沒有什麼辦法可以提高天生的智力。鑒於此,自製力就顯得特別重要,而且社會科學家檢驗了那些係統培養自製力的項目的效果。長達10年的檢驗,結果有成功也有失敗,因為研究者發現很難讓人們把指定練習堅持下去。僅僅找到理論上增強意誌力的練習是不夠的,練習還必須實際上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