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3:挑選你的戰鬥

你無法控製甚至無法預測生活中的壓力,但是你可以在冷靜期——至少在平靜的時刻——計劃如何以攻為守。開始定期健身,學習新技能,戒煙,少喝酒,控製飲食。所有這些事情,不管是哪一件,最好在其他事情對意誌力的要求相對較低的時候做,這樣你就可以留出很多意誌力給它。你可以選擇戰鬥——弄清哪些戰鬥太難。連大衛·布萊恩那樣有著鋼鐵意誌和驚人耐力的人也知道自己有極限。當我們跟他講述斯坦利在叢林裏的艱難跋涉,他一聽到不斷有成群的蚊子和其他蟲子騷擾就露出害怕的表情。

“那個,我做不到,”布萊恩說,“如果到處都是蚊子,我會逃走。我就是對付不了蚊子。”

選擇戰鬥的時候,不要隻看眼前的挑戰,要全麵地看你的人生。你在你想在的位置嗎?什麼方麵可以改善?你可以做些什麼來改善?當然,你不能每天都這樣做,而且也不能在工作忙、壓力大的時候這樣做,但是你可以一年至少空出一天——也許在生日那天反思反思,在紙上記下前一年你過得有多好。當你把這變成一年一度的慣例,你就可以回顧前些年記下的東西,看看你在過去取得了哪些進步:哪些目標實現了?哪些目標還在?哪些目標無望?你應該一直有一個5年目標(至少是模糊的5年目標)和一些比較具體的近期目標,像我們在第3章討論過的月度計劃。要清楚自己本月想實現什麼目標以及如何實現那個目標。留點活動餘地,還要對挫折有所預期。月末檢查進度時,要記住你不必每次都實現每個目標——重要的是,你的人生一月一月地漸漸改善了。

想迅速實現重大轉變,往往會事與願違,因為這一般很難做到。如果你不能一下子戒掉香煙,那麼試著每天少抽兩三根。如果你喝酒太多又沒發誓遠離酒精,那麼你可以製訂一個周計劃,規定隻在周末喝酒,或者規定每周哪幾個晚上不喝酒,其他晚上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你能在某個晚上中途停下一小時不喝酒,看看你在哪裏,然後好好決定是否繼續喝嗎?如果你能,那個周計劃就是有效的。如果不能,那就不要拿自己開玩笑了。有效的計劃甚至應該作意誌力預算。你今天會怎樣使用意誌力?今晚呢?下個月呢?如果前方有額外的挑戰,像處理稅務或者出差,那就先弄清從哪裏獲得額外的意誌力,比如降低其他事情對意誌力的需求。

作時間預算時,隻給辛苦的工作預留必要的時間。記住帕金森定律:有多少時間可用,工作就能做多久。為冗長乏味的任務定下嚴格的時間限製。“打掃地下室”或“整理壁櫥”可能占用一整天——如果你有一整天做這些事情的話,但是你不會有,因為你不想把一天的生命浪費在如此瑣碎的事情上。但是,如果你定下嚴格的時間限製,比方說一兩個小時,那麼你也許本周六就會做一些(然後,有必要的話,計劃另外一個周末抽出一小段時間做剩下的)。連工效大師戴維·艾倫也顧忌帕金森定律。每次外出宣講《搞定:無壓工作的藝術》,他總是直到出發前35分鍾才開始收拾行李。“我知道我能在35分鍾內收拾好行李,”他說,“但是,如果早早就開始收拾行李的話,我會花6個小時。給自己定個最後期限,我就能強迫自己作不想提前作的決定——我接受了自己的這一特點。我有更大的戰鬥要打。”

啟示4:列個任務清單——至少列個“不做清單”

我們在第3章專門講述了任務清單的光輝曆史,但是我們明白有些讀者也許仍然不想列任務清單。有人覺得,列任務清單是個枯燥沉悶、令人不快的工作。如果是這樣,那麼試著列個“不做清單”:把一旦寫下來就不必再為之操心的事情列成清單。正如我們在討論蔡氏效應時看到的那樣,當你想忽視未完成的任務,你的無意識就會像耳朵蟲不斷播放沒播完的歌曲一樣不斷念叨那個任務。拖延或者強迫自己忘掉,都不能讓那個嘮叨聲從你的大腦裏消失。

但是一旦你作了具體計劃,你的無意識就會消停。你需要至少計劃出具體的下一步:做什麼,與誰聯係,如何聯係。(見麵?電話?電子郵件?)如果你還能計劃出具體什麼時候在哪兒做,那再好不過,不過一般沒這個必要。隻要你決定了做什麼並列在清單上,你的無意識就能放鬆。

啟示5:當心計劃謬誤

不管什麼時候定目標,你都要當心心理學家所說的計劃謬誤(planningfallacy)。它影響著每個人,從年輕的學生到老練的經理人。你最後一次聽說哪條公路或者哪棟大樓提前6個月完工是什麼時候?超過期限和預算才是常態。

有個實驗對計劃謬誤進行了量化,這個實驗的被試者是正在寫學士論文的大四學生。心理學家羅傑·比勒(RogerBuehler)及其同事讓這些大四學生預測自己最有可能何時完成論文,還要預測最壞的情況下何時完成,最好的情況下何時完成。平均而言,這些學生預測要花34天完成,但是最後實際上花了近兩倍的時間——56天。隻有少數幾個學生在最短預測日期之前完成。最長預測日期基於所有事情都盡可能不順利的假設,因此應該很容易在此之前完成——畢竟,所有事情都不順利的可能極小——但是實際上,學生在最長的預測日期之前也很難完成。在最長預測日期之前完成的學生還不到一半。計劃謬誤會影響每個人,但會讓那些期望在最後一分鍾集中衝刺的拖延者付出最大代價。最後一分鍾集中衝刺的策略一般沒用,除非他們在最後期限前給自己留下大量時間,但是他們一般不這樣做。他們會低估完成任務所需的時間,然後發現剩下的時間太少,不足以把任務做好。

有個方法可以避免計劃謬誤,那就是強迫你自己想想你的過去。如果泰斯那個“拖延王”學生認真想過以前的學期論文自己花了多長時間寫完,她也許就會為下篇學期論文留出不止兩個小時的時間。在學士論文實驗中,當實驗人員指導學生按照以前的項目製訂未來的計劃,學生在預測論文完成日期時就更符合實際。另外一個發現是,學生對其他學生論文完成時間的預測要符合實際得多,因此要準確得多。不管是不是嚴重的拖拉者,我們都傾向於過於樂觀地看待我們自己的工作,所以最好讓別人審查一下我們的計劃。你可以寫一封簡短郵件附上你的計劃提要,或者隻是在談話中簡要介紹一下你的計劃。或者,你可以做得更係統一些(但並非同時變得太複雜),借用阿隆·帕澤爾用過的那個管理技巧。用了那個管理技巧,帕澤爾帶領Mint.com從一個新成立的小公司發展成一家為400多萬客戶記賬的大公司。

“我們不過是讓我們的管理人員以及其他員工定下周最高目標,”帕澤爾說,“你的目標不能超過3個,最好是少於3個。每周我們回顧上周做了什麼,是否實現了那些目標,然後每個人為本周定下3個最重要的目標。如果你隻實現了一兩個目標,沒有實現3個目標,也沒關係,但是你隻有把3個目標都完成了,才能繼續去攻克其他目標。就是這樣,我們就是這樣管理的。很簡單,但是它強迫你設置優先次序、分清輕重緩急。而且,很嚴格。”

啟示6:不要忘了小事情

隨著你為目標而奮鬥,你的大腦會自動削減你用在其他方麵的意誌力。記得第1章討論過的那些麵臨考試的大學生——那些在換襪子、洗頭發、洗碗、飲食方麵變得鬆懈的大學生嗎?對他們而言,為了集中精力準備考試,在那些事情上削減精力,似乎是公平的代價。但是這對那些必須聞他們的臭襪子味、清理他們弄亂的房間的室友來說,可能並不公平。而且,由此引發的爭吵可能令每個人都精疲力竭。長期下去,邋遢會讓你的精力變少,讓你的人際關係變壞。

忘了那個在肮髒閣樓上饑腸轆轆地日夜奮戰創造出偉大作品的藝術家形象吧。想要意誌力發揮最大效果,你必須很好地滿足身體的基本需求,從飲食和睡眠開始。你可以放縱自己吃甜點,但一定要定期吃足夠的健康食品,這樣你的大腦才有足夠的能量。睡眠甚至比食物更重要:研究者對睡眠剝奪研究得越多,所發現的睡眠剝奪的不良影響就越多。夜裏睡眠不足,早晨喝一大杯咖啡也彌補不了。有句俗話說,早上的事物看起來更好,這不是光線變化的問題,而是精力損耗的問題。得到充分休息的意誌——更強。

提高意誌力的另外一個簡單而老式的方法是,稍微花點意誌力保持幹淨整潔。正如我們在第7章描述過的那樣,在看到髒亂的桌子與看到幹淨的桌子後,或者,在瀏覽了惡俗的網站與設計得井井有條的網站後,人們在前麵那種情況下意誌力較弱。你也許並不在意你的被子是否疊了、你的桌子是否幹淨,但是這些環境線索會微妙地影響你的大腦和你的行為,讓你最終覺得較難自律。秩序感對意誌力的提升至關重要。

還要當心其他類型的線索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影響你的行為。有些日常活動會滋養出壞習慣:上班路上經過甜甜圈店,下午茶時間抽煙或狂吃巧克力,下班後喝酒,大晚上坐在舒適的椅子上邊看電視邊吃冰激淩。要想戒掉這些壞習慣,最好改變日常活動規律。走另外一條路去上班,下午茶時間去散步,下班後去健身,隻在飯桌旁吃冰激淩,看電視期間做仰臥起坐。不要在你工作的電腦上上網閑逛。戒除根深蒂固的壞習慣,比如抽煙,就在假期戒。那個時候,你遠離著能讓你想起香煙的人、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