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鶚續書,倒是寫了探春遠嫁,但是嫁出去沒多久,就回家探親來了。這是不符合曹雪芹的悲劇性構思的。她是斷線風箏,有去無回。脂硯齋在她的燈謎詩後有條批語說:“使此人不遠去,將來事敗,諸子孫不至流散也,悲哉傷哉!”可見,第一,她的遠嫁,不是在賈家遭遇滅頂之災,徹底敗落之後,應該是在榮國府為甄家藏匿罪產的事情剛剛爆發,第一波打擊初來的時候;第二,她遠嫁沒多久,皇帝就把寧榮二府參與“月派”謀反跟當年藏匿秦可卿的罪行新老賬一齊算,那時候應該是幾乎沒有什麼再可以回旋的餘地了,但是,對她的處世應變能力的激賞,竟使批書人認為在那樣一種近乎絕境的情況下,如果她還沒遠去,竟仍然可以做到使諸子孫不至離散;第三,這條批語的口氣,讓我們感覺到,“此人”,也就是探春這個角色,在真實生活裏是確實存在的,而書裏的故事,也是大體都存在的,否則,對一部完全虛構,人物全憑想像捏合的故事書,犯不上去做這樣的設想,去哀哉傷哉地悲歎。
賈惜春。
結局:入櫳翠庵為尼。
惜春在賈氏四姐妹中最小,當她長大懂事的時候,賈府已日趨衰敗。她從三個姐姐的遭遇上更深地感受著家庭的沒落。現實的不可戀,她找不到出路,隻能看破“紅塵”,選擇“獨臥青燈古佛旁”的逃避現實的道路。
史湘雲。
湘雲是一個奇怪的人,是書中著意不多寫,卻不得不寫的一個主人公,如果說寶釵黛玉兩峰對峙的話,湘雲就是書中第三主人公,可是她總是在不知不覺中忽略著自己。對湘雲的喜歡是一直不變的,隨著歲月的增長,更加覺得她活得是最幸福的,因為她活得很清楚明白,活得很對得起自己的青春歲月,也越來越覺得她更加的聰明和可愛。
根據脂硯齋評注中提供的零星材料,史湘雲後來和一個頗有俠氣的貴族公子衛若蘭結婚,婚後生活還比較美滿。但好景不長,不久夫妻離散,她因而寂寞憔悴。至於傳說有的續寫本中寶釵早卒,寶玉淪為擊柝的役卒,史湘雲淪為乞丐,最後與寶玉結為夫妻,看來這並不符合曹雪芹原來的寫作計劃。
脂硯齋究竟是什麼人?周汝昌認為,是脂硯齋定了最後這部書的大名稱,《脂硯齋重評石頭記》,這是定名。定名時曹雪芹還活著,那就是說曹雪芹同意把脂硯齋的書評作為這一部偉大著作的組成部分。由此可見兩人關係之密切。第二,裏邊許多批語是從女性的立足點出發的。周汝昌認為她就是《紅樓夢》中史湘雲的原型。有記載,“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餘嚐哭芹,而淚待盡”、“希望造化主、上帝你再造一芹一脂,我們二人亦大快於九泉地下”。這是什麼話呀?周汝昌說,“我老老實實告訴諸位,這要不是夫妻關係,他怎麼能這麼講話呢?這個正符合了多條記載,《紅樓夢》的真本不是這個被高鶚篡改的一百二十回版本。曹雪芹自己寫的八十回以後的情節與我們今天看到的完全不同。在真本中,湘雲寶玉後來貧賤到極點,幾乎做了乞丐,最後千難萬苦,忽然又重會,結為夫妻。”
總之,第一,她是書裏人物。第二,她是女性。第三,她和曹雪芹的倫理關係,親密無比,和他的創作文學事業完全不能隔離。她在書中很真實,曹雪芹沒有半點虛構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