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天津這個武裝到牙齒的堡壘,在解放軍的強大攻勢下,僅29個小時就土崩瓦解了。東北野戰軍主力全部入關後,中央軍委部署,以4個縱隊於北平、通縣東南,切斷平津、通津聯係;以3個縱隊包圍塘沽,隔斷天津、塘沽間及蘆台、塘沽間聯係,並時刻準備接管平津。

12月13日,中央軍委任命接管平津兩市的領導人員:“聶榮臻為平津區衛戍司令,薄一波為政委,彭真為北平市委書記,葉劍英為市委副書記、北平軍管會主任兼市長,黃克誠為天津市委書記兼軍管會主任,黃敬為天津市長。”此時,東北野戰軍和華北野戰軍協同作戰,攻下北平、天津,全殲守敵,是有絕對把握的,但解放軍仍希望通過談判,以爭取敵人放下武器,更為有利。因此,我方派出代表與傅作義方麵進行談判。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東北野戰軍主力入關後第一步原擬攻殲塘沽之敵。12月18日上午6時許,毛澤東電告林彪,指出敵恐天津被圍,似正準備將津、塘敵十二師集中新河一帶控製海口,“如果你們數日內能集中兩個至三個縱隊,則可從速集中兵力向天津、軍糧城之間舉行攻擊,控製該線,並占領軍糧城,迅速切斷天津與新河、塘沽等處之聯係,使天津之敵(五個師)不能向東集中。”20日,毛澤東、中央軍委進一步提出攻擊塘沽的計劃。至21日,解放軍先後攻克軍糧城、鹹水沽、新河、唐官屯、北塘,以及楊村、楊柳青、靜海、寶坻、北倉、宜興埠等天津外圍據點,切斷天津國民黨軍南、北、西退路,切斷天津與塘沽間的聯係。天津及塘沽完全陷於孤立。

塘沽東臨渤海,南為海河,是天津之敵唯一的退路。但解放軍對塘沽守軍和地形的偵察發現,塘沽河溝交錯,池沼甚多,解放軍不便構築工事,炮火亦難封鎖海口,無法截斷其海上退路;加上新保安、張家口敵被殲滅後,傅部可能企圖利用解放軍攻塘沽、大沽時突圍。因此,中央軍委一麵調華北第二、第三兵團主力在新保安、張家口兩戰役結束後參加平津會戰;一麵決定推遲攻擊塘沽、大沽,嚴防平津塘之敵突圍逃跑。12月29日,中央軍委接受林彪等人意見,正式決定“放棄攻擊兩沽計劃,集中5個縱隊準備奪取天津”。

1949年1月2日,東北野戰軍完成對天津守敵的包圍。自4日起,解放軍向天津外圍據點發起攻擊,炮火猛烈,截至9日止,先後攻占萬新莊、灰堆、東局子、王串場、李七莊、三元村等據點,天津城區完全暴露在解放軍的火力控製之下。

根據天津城防特點,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1月7日致電中央軍委,提出關於攻擊天津的作戰部署,因“從東西兩麵能展開大的兵力,故主攻選擇在中部”。“采取東西對進,攔腰斬斷,先南後北,先吃肉、後啃骨頭的打法”。東北野戰軍參加攻擊天津的部隊有:一縱、二縱、七縱、八縱、九縱及六縱第十七師、十二縱第三十四師,共22個步兵師,連同特種兵大部,共34萬人。

為了統一領導、組織平、津戰役及接管平津地區,1月10日,中共中央決定:“以林彪、羅榮桓、聶榮臻三同誌組織總前委,林彪為書記,所有軍事、政治、財政、經濟、糧食、貨幣、外交、文化、黨務及其他各項重要工作均歸其管轄,以一事權而免分歧。兩市委、兩軍管會關於上述工作均直向總前委請示,由總前委向中央負責。”

盡管解放軍已完全有能力用武力占領天津,但為減少廣大人民的生命財產損失,仍希望能以和平方式進行。1月3日,毛澤東甚至明確要求劉亞樓研究在攻擊天津時,是否有辦法使工業區避免破壞或減少破壞程度。

11日,解放軍發出關於“和平放下武器”的通牒,限12日晚答複。天津國民黨軍收到通牒後,陳長捷等複信,拒絕接受和平解決的條件。不肯放下武器,企圖頑抗到底。陳長捷還錯誤地判斷,解放軍主攻方向是北麵宜興埠、丁字沽。並決定分為3個防守區:西北區以第六十二軍擔任,由天津警備副司令兼第六十二軍軍長林偉儔指揮;東北區以第八十六軍擔任,由第八十六軍軍長劉雲瀚指揮;南地區以第九十四軍四十三師擔任,由陳長捷兼任指揮。12日,毛澤東指令林彪、聶榮臻向傅作義代表鄧寶珊指出:“傅如有誠意,應令天津守軍於十三日全部開出城,聽候處理。守軍應負責移交一切公共財產、案卷、武器彈藥、被服,不得有任何破壞損失。守軍出城,隻能攜帶隨身槍彈物品。一切改編細目待出城後再談。否則我軍將於十四日攻擊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