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妾是中國古代極為普遍的一種現象,上至帝王將相、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隻要經濟條件許可,都可以娶個三妻四妾。
中國古代的納妾製度,是典型的一夫多妻製。夫妻之間不平等,妻妾之間也不平等,妾往往處於家庭的最底層。在《釋名》中有對妾的解釋:“妾,接也,以賤見接幸也。”妾也被稱之為:“次妻”、“旁妻”、“副妻、“側室”、“外室、“小妻”、“小婦”等。那麼,古代的男人又是怎樣納妾的呢?
皇帝“後宮佳麗三千人”
中國有句古話:“三宮、六院、七十二妃”。說的就是中國皇帝的納妾現象。傳說周文王就有後妃24人。秦始皇滅六國後,曾將原六國宮中與各地挑選出來的佳麗上千人,全部收入阿房宮中。到了漢朝,漢元帝寵幸3000,東漢桓帝蓄美5000,難怪一代美女王昭君進宮三年亦無人得識。到了晉炎帝時,後宮美女竟然超過了1萬。隋煬帝的後宮雖然隻有5000人,加上各地的行宮,宮女人數也超過1萬。最高記錄的保持者還要數唐明皇李隆基,當時從都城皇宮到各地行宮的宮女人數竟達4萬之眾。一年隻有365天,一個人活上100歲,生命也隻能有36500天。這4萬宮女李隆基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全部寵幸一遍的。
宋代以後,帝王們的後宮妃妾開始減少,再也沒有一個帝王挑戰“萬人”的記錄。據紀曉嵐記載:明代熹宗在天啟元年派人到天下各地選撥了5000名年少美女進京麵試,第一關為檢驗形體,隻有1000人過關,有4000名佳麗被淘汰,第二關檢驗“私處”,結果隻有300人過關,第三關進宮“實習”,一個月後,隻有50人被封妃嬪。
民間納妾成風
除了帝王廣納天下美色之外,中國古代的民間也是納妾成風。就連以剛正不阿著稱的海瑞,也在年過花甲之時,買了兩個年輕的小妾,以至妻妾爭寵,導致兩妾同時自殺。唐代大詩人李白也是一位一夫多妻製度的執行者。李白性情豪放,風流倜儻,灑脫不群,酒色二品最為鍾情。據考證,李白不僅娶妻四次,而且小妾多得難以計算。李白也在自己的詩句中充分表現過,如“餘亦如流萍,隨波樂休明。自有兩少妾,雙騎駿馬行”等。
在明代的法律上還明文規定:凡男子年滿40而無後嗣者得納妾。這是因為中國有所謂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古訓,娶上幾個小老婆,都是為了給祖宗延續香火。這也給中國古代男子納妾找到了一個很好的注腳,使納妾變成了一種堂而皇之的行為。難怪當大清軍隊兵臨揚州城下時,大將軍史可法的夫人還極力勸說丈夫臨陣納妾,以免因膝下無子,斷了史家的香火。在史夫人的大義凜然被天下傳為美談的同時,更助長了男人們納妾的合理性。
當然,納妾現象隻在富裕人家及官宦人家,貧苦百姓一日三餐尚無著落,又何談三妻四妾,“雙騎駿馬行”?在封建統治時代,一邊是“朱門酒肉臭”,妻妾成群;而另一邊則是“路有凍死骨”,一生無力娶妻,孤獨而亡。說到底,納妾製度是君主專製製度的附庸品而已。
延伸閱讀
“娶妻”與“納妾”的不同
娶妻是明媒正娶,大正門抬進大紅花轎,新娘著紅腰裙,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對拜,新娘稱為少奶奶和夫人。娘家是平起平坐的親家,嶽父母稱女婿為:賢婿。納就不同了,一頂青布小轎從後門抬進,新娘著綠腰裙,天地和高堂就免了,應該拜的是丈夫和正室妻子,稱呼叫新姑娘,生了孩子有了一定地位後,才改稱姨太太。娘家連親戚都算不上,嶽父母見了女婿還得稱呼:老爺。來喝喜酒的賓客,也是清一色的男賓,那些正室夫人不屑於參加,丈夫攜應酬,客人朋友為表尊敬,喊聲“夫人”,麵子就很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