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中國曆史上的太監之謎(1 / 1)

太監也稱宦官,通常指中國古代被閹割後失去性能力而成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他們是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奴仆。又稱寺人、閹人、閹官、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內監等。

宦官稱“太監”,是隋唐以後的事,地位較高的內監就被稱為“太監”。唐高宗時,改殿中省為中禦府,以宦官充任太監、少監。後宦官亦通稱為太監。到了明代,宦官權勢日增,人們就把所有宦官都尊稱“太監”,太監也就成為宦官的代名詞了。

據記載,我國先秦和西漢時期的宦官並非全是閹人;自東漢開始,才全部用閹人。這是由於在皇宮內廷,上自皇太後、太妃,下至本朝後、妃以及宮女等,女眷較多,如果允許男侍出入,難免會發生穢亂宮帷的事。所以絕不允許有其他成年男性在宮內當差。據考證,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太監名叫吳騰宇,今江西上饒人。

那麼,太監究竟是什麼意思?他們又是怎樣登上政治舞台的呢?

太監的意義

中國曆史上,在封建社會消亡之前,沒有宦官的時代不多。太監,作為帝王與後妃的奴仆,支撐著皇家宮殿那廣廈高台的金碧輝煌,成就了皇宮內統治者舒適優裕的生活條件。常人想成為太監必先去勢,即割掉生殖器。這稱為“淨身”,使他們成為“六根不全”的人。太監麵不生明須,喉頭無突,聲音變細,說話女聲女氣,舉止動作似女非男,成了“中性”人。

其實,太監並不是中國的特產。在古代埃及、希臘、羅馬、土耳其,乃至整個亞洲都有太監。隻是,中國的太監製度是最根深蒂固的。

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曆史中,太監不僅涉足王公貴族、高官顯爵的生活中,而且還涉足於複雜的政治鬥爭中。在辛亥革命以前的中國,曆朝的衰亡大都與太監作亂有關,漢、唐、明三朝的覆滅與太監的專橫暴虐有直接關係。

太監何以參與朝政

我國曆代宦官的人數以明朝為最,號稱10萬。清朝改革了明代臃腫的太監機構,並製定了一套管理製度即宮規宮法,將明崇禎末年的9萬多太監,削減為9000人。清朝太監的等級極其嚴格,宮廷內設有管理太監的機構稱“敬事房”,又謂“宮殿監辦事處”。規定在督領侍下麵,有大總管、副總管、帶班首領、禦前太監、殿上太監、一般太監和下層打掃處小太監之分。發展至清代末期,太監等級更加複雜。在宮殿監中,就有總管、首領、掌案、回事和小太監之分;在各處所中又有首領、大師父、師父、帶班、陳人、徒弟之別等等。如此層層節製,一級管一級,統治得非常嚴密。

封建帝王是世襲的,皇帝唯恐他人篡奪自己的皇位。一般情況下,皇帝猜忌朝廷的文武外官,總防著他們有外心,但卻認為朝夕侍候在自己身邊百依百順、出身低下而又沒有後代的內官員可靠。而宦官則往往利用在宮廷中的這種特殊地位,攫取極大的權力,甚至操縱帝上。這些人數量不多,但奴性十足,狡黠陰險、殘忍狠毒。一旦成為皇帝的心腹,更是讒諂佞邪,毫無顧忌。他們結成死黨,挾持皇帝,假傳聖旨,賣官鬻爵,貪贓枉法,陷害忠良,甚至可以廢立以至殺死皇帝。

在我國封建社會曆史上,宦官專權曾演出了一幕幕禍國殃民的慘劇,其中以東漢、唐、明三代為最。秦朝的趙高,東漢的侯覽、張讓,唐代的仇士良、田令孜,明朝的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以及清代末年的李蓮英,都是曆史上臭名昭著的宦官。

延伸閱讀

宦官宰相第一人——趙高

趙高本趙國貴族後裔,後被掠入秦,父子先後被閹。少年趙高飽嚐人間辛酸,入宮後暗立複仇之誌,忍辱負重悉心侍侯少公子胡亥,深得秦始皇賞識。

公元210年,秦始皇病死沙丘,趙高策劃陰謀,巧言厲色拉李斯下水,瞞天過海,矯逼殺公子扶蘇,將大將軍蒙恬兄弟下獄,成功幫助胡亥篡位。事後升為郎中令,控製朝綱。接著趙高充分施展其凶殘手段,誅殺異己,腰斬同盟者李斯。他指鹿為馬,玩秦二世於股掌之上,最後發動政變,逼殺二世。千古一帝秦始皇在天之靈怎能知道,鐵打的大秦江山竟然毀於一閹人趙高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