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0章 長城的兩端到底在什麼地方(1 / 1)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的奇跡,是中國悠久曆史的見證。它與天安門、兵馬俑一起被世人視為中國的象征。

長城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人類文化的財富。它號稱萬裏,實是當之無愧,但長城的兩端到底在什麼地方卻有著不同的說法。因為長城的修築前後曆經二千多年,很多部分並不是綿延不絕連在一起,並且,長城早期修築的部分頗多損壞,以致人們對長城兩端所在地的認識出現了不同的意見。

臨洮和遼東

據《史記

蒙恬列傳》記載:“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今內蒙古河套以南),築長城,因地形,用險製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裏。”是說秦始皇修建長城的兩端,即臨洮和遼東。秦始皇修的長城其實包括三段,東段起於現在內蒙古德化縣內,蜿蜒東行到朝鮮境內的平壤大同江北岸,其終點即是所謂的“遼東”。中段從東至西由內蒙古興和縣,北依陰山,南靠黃河河套,西抵烏蘭布和沙漠北緣。西起甘肅省岷縣,循洮河東岸向北至臨洮縣、蘭州,再東折至榆中縣。

羅布泊和遼東

另一種說法是長城東端到遼東,西端為現在新疆羅布泊地區。漢朝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匈奴強大起來,不斷在漢朝邊境滋事,漢高祖劉邦親征匈奴卻以慘敗結束,被圍困了七天七夜,即白登之圍。後來用謀士陳平的策略,才得以逃脫。在匈奴威脅下,漢初國力衰弱,隻得年年給匈奴交納大量貢品,以求平安,但邊境的騷亂並沒有停止。經過漢初幾代皇帝的休養生息政策後,漢武帝時國力空前強盛。於是漢王朝開始主動出擊。經過一係列戰爭,打通了甘肅經河西走廊到新疆羅布泊的交通要道,並使西域各王國臣服於漢朝的統治。

漢武帝有四次大規模的修築,第一次在公元前127年,在擊潰盤踞在此地的匈奴後,將防禦匈奴的北方邊界推進到今內蒙古陰山南麓的原秦始皇長城一線。第二次在公元前121年,奪得被匈奴占據的河西走廊,而後幾年修築了由今甘肅省永登縣至酒泉的長城,東麵與秦始皇所修長城相接。第三次在公元前111年,用了兩年時間,修築了酒泉至玉門關段的長城。最後一次是在公元前104年到公元前101年,修了玉門關至新疆羅布泊段的長城。

嘉峪關和山海關

還有一種說法是長城東到山海關,西到甘肅的嘉峪關。這兩座雄關修建得氣勢磅礴,至今保存完好,又經過多次修複,一東一西相互對峙,所以被認為是萬裏長城的兩端。此說其實是明長城的兩端。明代是最後一個大規模修築長城的朝代,在其統治的200多年中幾乎從沒停止過長城的修建,因為明朝有著更為嚴重的邊患。在周邊眾多實力強大的政權壓力下,明朝為求得安寧與和平,隻得年年用大筆銀子在崇山峻嶺中鋪就一條堅固的防線。

朱元璋占領北京,推翻元朝的統治,建立明政權。此時的元政權並沒有被消滅,而是退出了北京回撤到今長城以北,仍有東至呼倫貝爾湖,西至天山,北抵額爾齊斯河及葉尼塞河上遊,南到現在長城一線的廣闊地域。而且元政權的統治者並沒有完全死心,而是時時期望收複失地,重主中原。在陝西、甘肅、遼東都有不服從明政權的規模龐大的軍事政權,時刻讓明朝統治者寢食難安。明代中後期,北方女真族政權興起,更是成為明朝廷的心腹大患,這時修建長城的工程也更為浩大。

也有人認為萬裏長城的東端並不是山海關,而是遼東鴨綠江畔。隻是因由山海關到遼東一線修築比較簡陋,到現在基本被損壞,所以認為萬裏長城是明代修築得比較精良的嘉峪關與山海關之間一段,其兩端是這兩座雄關。

萬裏長城的兩端到底在什麼地方,以什麼時候的為標準來定,眾說紛紜,至今尚無定論。

延伸閱讀

孟薑女哭長城

相傳秦始皇時,勞役繁重,青年男女範喜良、孟薑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發修築長城,不久因饑寒勞累而死,屍骨被埋在長城牆下。孟薑女身背寒衣,曆盡艱辛,萬裏尋夫來到長城邊,得到的卻是丈夫的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為之崩裂,露出範喜良屍骸,孟薑女於絕望之中投海而死。從此,遼寧省綏中縣被後人認為是“孟薑女哭長城”之地,並在那裏建了孟薑女廟,南來北往的人們常在這兒灑下一同情之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