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築群。
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舊稱紫禁城,始建於公元1406年,並於1420年基本竣工。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麵積約為725000平方米,建築麵積15.5萬平方米。故宮一共有8704個房間。宮城周圍環繞著高12米、長3400米的宮牆,形式為一長方形城池,牆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故宮宮殿建築均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故宮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麵對北門神武門,有用土、石築成的景山,滿山鬆柏成林。在整體布局上,景山可說是故宮建築群的屏障。
說起故宮許多人都知道,這座皇家宮殿是在明成祖時期開始修建的,先後有明、清兩代24個皇帝在此執政。可是相信很少有人會了解故宮為什麼又被稱作紫禁城。這裏麵隱藏著什麼玄機呢?
“紫氣東來”說
相傳春秋末年,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即將出函穀關的時候,守關人看見有紫氣從東而至,不久,老子騎著青牛從東方而來,守關人便認為他是聖人。於是守關人請老子寫下了著名的《道德經》。因此紫氣便被認為是具有吉祥的含義,也預示著聖賢和寶物的出現。對此,杜甫曾賦詩曰:“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從這以後古人就把祥瑞之氣稱為紫雲,傳說中的仙人所居住的地方便被稱為紫海,將神仙稱為紫泉,把城郊外的小路則稱為紫陌。由此可知,紫禁城中的“紫”字是大有來頭的。又因為皇帝居住的地方,防備森嚴,尋常百姓難以接近,所以故宮被稱為紫禁城。
“星垣”說
古代的時候,天上的星垣被天文學家們分為三垣、二十八星宿及其他星座。三垣是指太微垣、天市垣和紫微垣。而紫微星垣是代稱天子的,處於三垣的中央。古時有“紫微正中”之說。既然古人將天子比作紫微星垣,那麼紫微星垣也就成了皇極之地。封建皇帝自稱是天帝的兒子,是真龍天子,而他們所居住的皇宮,被比喻為天上的紫宮。他們更希望自己身居紫宮,可以施政以德,四方歸化,八麵來朝,達到江山永固、長期統治的目的。
“維權”說
明清兩代的皇帝,出於維護他們自己的權威和尊嚴以及考慮自身的安全,所修建的皇宮,既富麗堂皇,又森嚴壁壘。拿故宮來說,這座城池,不僅宮殿重重,樓閣櫛比,並圍以10米多高的城牆和52米寬的護城河,而且哨崗林立,戒備森嚴。平民百姓不用說觀賞一下樓台殿閣,就是看一看門額殿角,也是絕對不允許的。除了為皇帝服務的宮女、太監、侍衛之外,隻有被召見的官員以及被特許的人員才能進入,外人不能逾越雷池一步。因此,明清兩代的皇宮,既喻為紫宮,又是禁地,故舊稱紫禁城。
延伸閱讀
故宮中的“冷宮”在哪裏
封建帝王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可以隨心所欲地挑選子。皇帝的妻
眾多,至於選到宮中的女子,一旦失寵,便被打入“冷宮”等死,更為悲慘。
關於故宮中的“冷宮”,曆來有兩種說法。一說即是乾清宮、長春宮;一說“冷宮”無固定地址,關禁王、皇子的地方,便俗稱“冷宮”。據了解,“冷宮”並不是某一處宮室的正式命名。根據一些文獻記載,明、清時代被作為“冷宮”的地方有好幾處。
明末天啟皇帝時,成
李氏得罪了權勢赫赫的太監魏忠賢,被由長春宮趕到禦花園西麵的“乾西”。先後被幽居那裏的,還有定、
等人。這個“冷宮”在紫禁城內之西。
據說光緒皇帝的珍
被慈
落井之前,關在景
閣北邊北三所,這個地方就在今天珍
井西邊的山門裏。如果這一傳聞屬實,則此地也可算得一處“冷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