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6章 北京古城牆為何獨缺一角(1 / 1)

北京古城牆已有幾百年的曆史。始創於元代,建成於明代,沿用於清代至民國,經曆了七個世紀之久。據說,古城牆呈“凸”字形,城牆周長60裏,牆基寬24米,牆高8米,全部為板築的夯土牆。

明朝修建的北京城內城城牆四麵城牆並沒有組成矩形,它的東北、東南、西南角都為整齊的直角,卻唯有西北角成了抹角,四角缺了一角。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不少專家、學者對此展開了討論,並各自提出了一些觀點,但意見卻很有分歧。

有人認為這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關。朱元璋統一中國後,深感“非深溝高壘、內儲外備不能為安”。於是令謀臣劉伯溫、姚廣孝主持設計城池圖樣,以頒示天下如式修造。劉、姚二人反複商討、多次修改,最後按照傳統規矩畫成了矩形圖案上交朝廷。朱元璋不希望墨守成規,就提筆將矩形圖案的一角抹去。這樣,由皇帝改動的城池圖正式詔示天下。此後明代所建之城大都遵照四角缺一角的樣式,北京城當然也不例外。現在來看,這種解釋缺乏科學基礎。

還有一個傳說。在明朝初年,燕王朱棣修建北京城時,命令劉伯溫和姚廣孝設計北京城的圖樣。他們倆在設計的時候,眼前都不約而同地出現了八臂哪吒的模樣,於是兩個人就都各自照著畫。姚廣孝畫到最後,正好吹來了一陣風,把哪吒的衣襟掀起了一塊,他也就隨手畫了下來。到後來建城的時候,燕王下令東城按照劉伯溫畫的圖建,西城按照姚廣孝畫的圖建。姚廣孝畫的被風吹起的衣襟,正好是城西北角從德勝門到西直門往裏斜的那一塊,因而至今那裏還缺著一角。這種解釋隻是傳說而已,不足信。

有的曆史學家、考古工作者研究後認為:元時大都的北城牆,至今遺跡尚在,它的西北角並無異常,是呈直角的。明代重修北京城時,為了便於防守,遂放棄了北部城區,在原城牆南五裏處另築新牆。新築的北城牆西段穿過舊日積水潭最狹窄的地方,然後轉向西南,把積水潭的西端隔在城外,於是西北角就成了一個斜角。明初時,積水潭的水遠比現在要深得多,麵積也大得多。為了城牆的堅固和建築的需要,城牆依地形而呈抹角是合乎情理的。所以,這種觀點被大多數人所接受。

近年來一些地質工作者在研究衛星照片時發現,緊貼著北京城古城牆西北角的外側,正巧有一條斷裂帶平行於城牆通過。另外,在抹角的外側,衛星照片上隱約可見到直角的影像,這可能就是古老牆基的影像。據此,一些地質工作者提出了這樣一種設想:城牆西北角最初修築時很可能也是建成直角的,但這樣一來,城牆西北角正好斜跨斷裂帶。由於地基建在斷裂破碎帶上,而斷裂很可能還有一些微弱的活動性,城牆的堅固性就大大減弱了。也許是因為多次倒塌,後來才改建成現在這種抹角式的城牆。這樣,城牆也就巧妙地避開了斷裂而能屹立長久了。

由於古籍、史書上沒有這方麵的確切記載,專家還不能肯定哪一種解釋是符合事實的。我們還需進一步探索和分析、研究,以找到問題的全部答案。不過,這個“三缺一”的城牆給人們帶來了許多快樂的遐想,讓人更加感到北京深厚的曆史底蘊。

北京城裏的“雙龍”布局

北京景山地區的古代建築群的整體設計,形狀貌似一組擬人化的建築。科學家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們利用遙感技術拍攝了全北京城鳥照片,並翻閱了大量有關史料,相互印證。結果驚奇地發現,明朝人對北京城的設計建造是雙龍布局形狀。一條水龍和一條陸龍衡山環水,蔚為奇觀。

北京的“雙龍”,水龍以南海為龍頭部分,湖心島是龍眼,中南海和北海構成龍身,什刹海是龍尾,擺向西北方向;陸龍俯臥在北京的中軸線上,天安門宛若龍吻,金水橋為龍的,東西長安街仿佛龍的兩條長須,從天安門到午門一帶是龍鼻骨部,太廟和社稷址如同龍眼,故宮恰似龍骨龍身,四座角樓好像是龍的四爪,伸向八個方向,景山、地安門大街和鍾鼓樓構成龍尾。正陽門好似一寶珠。通覽北京中軸線的古建築,呈現出巨龍鎖珠之勢,極富匠心。

明代北京城建築的這種“雙龍”布局,反映了在華夏民族曆史上君權神授的思想。在這種觀念看來,北京乃興龍之地,帝王乃天降龍種。這種神奇的雙龍布局設計是中國古人的藝術造詣,還是天然的巧合,仍然是一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