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故宮始建於公元1625年,是清朝入關前建造的皇宮,現已辟為沈陽故宮博物院,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北京故宮構成了中國僅存的兩大完整的明清皇宮建築群。
沈陽故宮,又稱後金故宮,或盛京皇宮,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建造的皇宮。它以獨特的曆史、地理條件和濃鬱的滿族特色而迥異於北京故宮。沈陽故宮那金龍蟠柱的大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萬字炕口袋房的清寧宮、古樸典雅的文朔閣,以及鳳凰樓等高台建築,在中國宮殿建築史上絕無僅有;那極富滿族情調的“宮高殿低”的建築風格,更是“別無分號”。占地6萬平方米,始建於1625年(後金天命十年),建成於1636年(清崇德元年)。全部建築90餘所,300餘間。
許多學者一直關注著沈陽故宮,並不僅僅因為它是珍貴古跡,更多的還是因為宮中藏有不少待解謎團。
努爾哈赤倉促遷都隻為保江山龍脈?
努爾哈赤於1621年將都城遷到了遼東重鎮遼陽。但1625年,他又突然提出要遷都盛京(今沈陽)。努爾哈赤為何如此倉促遷都?民間一直流傳:努爾哈赤深信風水,按照風水先生的指點,他在當時的東京城西南角修建娘娘廟;在東門裏修建彌陀寺;在風嶺山下修建千佛寺,想用三座廟把神龍壓住,以保龍脈王氣。
但是,三座廟宇隻壓住了龍頭、龍爪和龍尾,城裏的龍脊梁並沒被壓住。於是龍一拱腰,就要飛騰而去,一直向北飛到渾河北岸。努爾哈赤以為龍是奉天旨意,命他在龍潛之地再修造城池,於是一座新城便拔地而起,並將此命名為“奉天”。又因為渾河古稱沈水,而河的北岸為陽(風水中有關陰陽的規定為:山的南麵為陽、北麵為陰,水的南邊為陰、北邊為陽),所以又稱“沈陽”。雖然這個傳說過於神奇,但曆來皇帝建都建城,風水都是放首位的。沈陽在渾河之陽,上通遼河,遼河又通大海,可謂是一塊風水寶地。
沈陽故宮究竟何年開始建造?
由於史料沒有任何明文記載,沈陽故宮究竟何年開始建造,一直是曆史上的一大懸案,也是曆史學家們爭論的一個焦點。
據《侯氏宗譜》說,為沈陽故宮燒製琉璃瓦的侯振舉家族是“於天命九年間遷至沈陽,複創作宮殿龍樓鳳闕以及三陵各工等用”。據此推測應是1624年開始建造的。
但沈陽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主任卻認為,沈陽故宮應該是從1625年開始建造的。《侯氏宗譜》中所說的“天命九年”指的是侯振舉一家遷居沈陽的時間,而不是說侯振舉搬到沈陽後就立即開始建造故宮。1624年,東京城還沒有建好,許多貝勒、大臣都還在忙著建自己的住所,努爾哈赤在沒有下達遷都命令之前,不可能在沈陽建造故宮;其次,努爾哈赤居住在位於城北的罕王宮,而不是故宮裏。如果沈陽故宮1624年就開始修建的話,那麼努爾哈赤為什麼不住在故宮裏反而要在故宮城旁居住?
誰才是沈陽故宮的總工程師?
據《侯氏宗譜》記載:“大清高皇帝興師吊伐以得遼陽,即建都東京,於天命七年修造八角金殿,需用琉璃龍磚彩瓦,即命餘曾祖振舉公董督其事,特授夫千總之職。後於天命九年間遷至沈陽,複創作宮殿龍樓鳳闕以及三陵各工等用。又賜予壯丁六百餘名以應運夫差役驅使之用也。餘曾祖公竭力報效,大工於是乎興。選擇一十七名匠役,皆竭力報效……”這段文字說明,侯振舉這個人與沈陽皇宮的營造關係很大。從以上文字可以判斷,侯振舉應該是建造故宮的負責人之一,但是考慮到沈陽故宮中有許多建築是滿蒙風格,侯振舉作為一個漢人,不可能設計出來,所以除了侯振舉之外,應該還有其他的設計者和建造者。
那麼,究竟是幾個人一同修築了這座清代宮殿,還是由某位大師具體設計,這個問題也一直是未解之謎。
延伸閱讀
沈陽故宮的建築特點
沈陽故宮的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
亭式建築,正門有兩根盤龍柱,以示莊嚴。大政殿用於舉行大典,如皇帝即位,頒布書,宣布軍隊出征,迎接將士凱旋等。十王亭則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辦事的地方。這種君臣合署在宮殿辦事的現象,曆史上少見。從建築上看,大政殿也是一個亭子,不過它的體量較大,裝飾比較華麗,因此稱為宮殿。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開的10座亭子,其建築格局乃脫胎於少數民族的帳殿。這11座亭子,就是11座帳篷的化身。帳篷是可以流動遷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來了,顯示了滿族文化發展的一個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