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虎城是十七路軍總指揮、西安“綏靖”公署主任,也是陝西地方實力派的首領。他有抗日的要求,也有一定的進步思想。中共中央先後派汪鋒、王世英等去見他,也同他達成合作的初步協議。
這樣,到1936年上半年,紅軍和東北軍、十七路軍之間,實際上已形成了“三位一體”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蔣介石覺察到了張、楊與中國共產黨的密切關係。於是,他決定親自到西安坐鎮來打碎西北的“三位一體”。1936年12月4日,蔣介石親赴西安,督促東北軍和西北軍開赴陝北前線繼續“剿共”。張、楊連續幾天向蔣進諫,均遭蔣嚴詞訓斥。被逼無奈的張、楊於12月12日淩晨扣留了蔣介石及隨行的陳誠、衛立煌、蔣鼎文等10餘名國民黨軍政要員,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中國共產黨對西安事變的發生頗感突然。黨中央在弄清了情況並經過認真研究後決定,西安事變要和平解決,並先後派周恩來等代表前往西安參加談判。經過艱苦細致的工作,蔣介石作了3點表示:停止“剿共”,聯紅抗日,統一中國,受他指揮;由宋氏兄妹、張學良全權代表他與周解決一切;他回南京後,周可直接去談判。
新的一年來到了,國共雙方之間的堅冰也隨著這個春天的到來,被全國軍民抗日的熱情漸漸融化。
這一年的2月至9月,圍繞著紅軍改編這一實質性問題,國共雙方先後進行了5次談判。
1937年2月中旬,古城西安。國共雙方代表便坐下來談判。中共談判代表周恩來、博古、葉劍英和國民黨談判代表顧祝同、賀衷寒、張衝正式坐到了談判桌前,開始談判。雙方相互為敵多年,難免有些拘謹,但畢竟坐在了一張桌子邊,氣氛還算良好。
談判前,周恩來收到毛澤東、張聞天發來的電報,內稱:“軍事方麵,同意提出初編為12個師4個軍,林(彪)賀(龍)劉(伯承)徐(向前)為軍長,組成一路軍,設正副總司令,朱(德)正彭(德懷)副。餉項,如對方允即改番號,即照中央軍待遇領受,如對方仍欲緩改,則每月接濟至少80萬—100萬”,“紅軍中的組織領導不變”。
國民黨方麵,蔣介石在2月16日密電顧祝同,向他交底:“對於第三者處理方針,不可與之說款項之多少,隻可與之商榷留編部隊人數之幾何為準。當西安事變前,本隻允編3000人,後擬加為5000人,但5000人之數,尚未與之言明也。今則時移情遷,彼既有誠意與好意之表示,中央準編其4團製師之兩師,照中央編製,8團兵力當在1.5萬人。以上之數,不能再多,即以此為標準,與之切商。其餘人數,準由中央為之設法編並與安置。但其各師之參謀長與師內各級之副職,自副師長乃至副排長人員,皆應由中央派充也。”雙方距離太大,談判無果。但當時合作氣氛尚好。從3月份起,國民政府開始接濟紅軍的薪餉。3月12日,中共代表提出與蔣介石直接談判的要求。
陽春3月,周恩來、潘漢年抵達杭州,在莫幹山與蔣介石進行談判。周恩來向蔣介石遞交了11條書麵意見和6點口頭聲明,主要集中在蘇區改製和紅軍改編這兩個問題上。關於紅軍改編,周恩來說:紅軍名義可以取消,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服從中央軍委會及蔣委員長之統一指揮,準備為國防需要而調赴前線參加作戰,其編製人員給養及補充,統照國軍同等待遇,各級軍政人員由其部隊長官推薦,呈請中央軍事委員會任命。周恩來又說:紅軍應改編為3個國防師,計6個旅、12個團,及其他直屬之騎兵、炮兵、工兵、通訊、輜重等部隊。總人數不得少於4萬人;原蘇區地方部隊改為地方民團及邊區保安隊;3個師以上設立總指揮部,國民黨不得向紅軍派輔佐人員及政訓人員;紅軍的防地也應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