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錫山出生成長於中國封建王朝行將結束、民主共和國製度即將誕生之際。他順應時代的要求,接受了民主革命的思想,參加了民主革命的組織同盟會,響應辛亥武昌起義,推翻了清王朝在山西的統治,29歲便當選為山西都督,成為統轄一省長達38年之久的封疆大吏。同時,從民國建立到太原解放,中國一直處於割據或半割據狀態,這就使閻錫山獲得了獨立經營山西的條件。
“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以後,1935年,日本侵略者又開始策劃“華北五省自治”,並準備扶持當時地方實力派人物中資格最老、影響最大、實力最強的閻錫山充當“華北自治運動”的領導者。日本軍政官員頻繁造訪太原,加緊了對閻錫山的拉攏與遊說。日本人如此熱衷於閻錫山,是因為閻錫山與日本有緣在先。
1904年,清政府選派大批青年到國外留學,閻錫山應試錄取。
1907年7月,赴日留學。先入日本振武學校,學習日語和近代科學知識,結業後到日軍弘前步兵第31聯隊實習,是年,正式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為第六期生。閻錫山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後,與日本方麵一直保持著友好關係,他的日本故交多次來太原訪問。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教官板垣征四郎訪問完太原後提出要在山西境內旅行觀光,一向老謀深算的閻錫山一時大意,未多加考慮便滿口應允。一年多之後,侵華日軍正是根據板垣的勘察繞開重兵把守的大同確定了進軍平型關直抄雁門關後方的進攻路線。
平、津失陷後,國民黨政府軍事當局判斷日軍必將向中國內地發動大規模的進攻。為適應全麵抗戰的形勢,迅速組建了新的統帥機構,劃分戰區,調整部署。當時判斷日軍進攻的重點(即抗日戰爭的主戰場)在華北方麵。而“主戰場之正麵在第一戰區,主戰場之側背在第二戰區”。規定第一戰區的作戰任務是:“近迫該當麵之敵,實行柔性之攻擊,以吸引其主力,使我第二、第三戰區之作戰,得從容展布。但如敵軍企圖以真麵目與我決戰時,則應毅然盡全力以防製之。”第二戰區的作戰任務是:“打破敵軍慣用包圍行動之企圖,使其對我第一戰區不敢放膽施行正麵之攻擊,同時牽製熱河以東之敵軍,使其對青島、淞滬之作戰不能轉用兵力。”
中國統帥部對平綏鐵路線十分重視,認為平綏路為第二戰區之生命線,亦中蘇聯絡之生命線,更為中國軍隊旋回作戰之能實施與否之中樞線,應以南口附近為旋回之軸,以萬全、張北、康保等地方為外翼。要固守南口、萬全(張家口),國軍作戰方有生機;要攻占張北、赤城、沽源,國軍方能展布。如南口、赤城、沽源之線始終為國軍保有,則平、津方麵之敵,絕不敢冒險南下,故本戰區之作戰任務為:第一步,以該戰區現有之兵力,最低限度必須固守南口、萬全之線,以俟第一戰區轉移兵力之到達。
第二步,第一戰區轉移兵力到達後,向赤城、沽源之線轉移攻勢。第三步,依戰況之推移,對於山西東北方麵,厚積兵力,以期永久固守。為加強華北的防禦力量,統帥部從8月上旬開始急向華北調集兵力,調整部署。
至8月中旬,各部隊的部署已基本上就緒。第一戰區方麵,以津浦路北段為右地區,由第一集團軍總司令宋哲元部防禦,部署於靜海、馬廠、固安、霸縣、雄縣地區;以平漢路北段為左地區,由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劉峙部防禦,一部位於琉璃河、高碑店地區,主力位於房山、保定、徐水地區;第十四集團軍總司令衛立煌部為第一機動兵團,位於北平以西地區,準備策應平綏路上昌平、南口的作戰。第二戰區方麵,以第三十五軍、第十三軍等部組成第七集團軍,由傅作義任總司令,湯恩伯任總指揮,部署於察哈爾地區,阻擊沿平綏路東段前進的日軍。第六集團軍總司令楊愛源部,位於晉北地區,防禦平綏路西段;閻錫山自兼總預備軍總司令,位於太原地區。另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八路軍(於9月12日改為第十八集團軍,劃歸第二戰區)總指揮朱德部為第二機動兵團,部署於蔚縣、淶源一帶,準備策應平綏路上宣化及萬全方麵的作戰並負責襲擊日軍的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