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閻錫山排兵布陣(2)(1 / 2)

七七事變,日寇輕取平津,南口遂成戰略要地。南京軍事當局因察哈爾軍隊未能及時布防,遂令駐綏東之湯恩伯軍,高桂滋、李仙洲等師,配以周玳所屬之炮兵第二十七團,以迅雷之勢,在南口布防,造成南口激烈之戰。並為增援南口,反攻北平計,先以陳長捷第七十二師歸湯軍指揮。為策應該方麵有利起見,令傅作義、趙承綬等部,附炮兵第二十九團進襲察北,先後攻占商都、嘉卜寺、尚義等地。南口苦戰經旬,敵一再增援,迂回右翼,猛攻不已。遂以涿州西北地區衛立煌部北進作援,並令傅作義率領所部增援南口正麵。湯軍予敵重創,所率軍、師均遭極大犧牲。不意察省守軍敗退,張北失守,我軍後路為敵遮斷,南口抗戰各軍不得不向西南撤退,8個師損失大半。

在此情形之下,閻錫山對敵情作如下判斷:敵人現利用偽軍李守信、包貴庭等部1.2餘眾,有準備分途進攻綏東之勢,並調其本國軍二聯隊進占張北,作偽軍後援。其意似將乘機攻克綏東5縣,企圖向張北西南推進,截斷平綏線,進占大同,斷我晉、綏、察3省之聯絡,為再窺晉、寧、陝、甘之根據。其次利用陰山以北空虛地區,以圖窺竊綏西,使我分力,以期壓迫我軍於長城以內,以截斷中、俄之聯係而遂其蠶食之陰謀。

閻並且認為:日本人不輕易將本國的部隊加入攻擊,所利用者盡為叛匪3部,戰鬥力薄弱,要他的部屬“尤應注意此點,切勿被其虛張之聲勢所眩惑”。

按照這樣的判斷,閻錫山心血來潮,擬出了一個《大同會戰計劃》,其方針是:以誘敵進入大同東麵的聚樂堡“國防設陣”地區,集結強大兵團於南翼的渾源、東井集間和北翼的綏東、豐鎮、興和間,發動南北鉗擊。並以騎兵集團向張家口挺進。

10年前於平型關的晉奉之戰,閻錫山在繁峙縣擺開口袋陣,曾得勢於一時。這一次仍按口袋陣戰法,部署所謂“大同會戰”:以從張家口退回的李服膺第六十一軍(李俊功一○一師,劉覃馥二○○旅和獨立旅,共7個團)附炮兵營,於西灣堡、天鎮、陽高等地區,占領既設的“國防工事”,拒止犯晉之敵,掩護大同、聚樂堡主陣地帶。

以騎兵集團(趙承綬、門炳嶽兩騎兵軍)在綏東的興和東北地區,以劉奉濱第七十三師在廣靈東部邊境,警戒南北兩翼。

以王靖國第十九軍(田樹梅、杜坤、段樹華等3個獨立旅,共9個團)附山炮團,於大同東麵的聚樂堡南北線上占領主陣地,吸引敵於熊耳山和長城線間的南渾河盆地。

以楊澄源第三十四軍(梁鑒堂、薑玉貞兩獨立旅,共6個團)附山炮營,及劉茂恩第十五軍(武庭麟和劉兼師長的兩個師)附山炮營為南兵團,由第六集團軍總司令楊愛源指揮,集結於渾源、東井集間。

以第七集團軍總司令傅作義的第三十五軍(孫蘭峰、董其武、馬延守三個獨立旅)及綏遠兩騎兵旅(石玉山等反正偽軍)附山炮團、野炮營為北兵團,集結於豐鎮、得勝口、大同一帶。

以陳長捷第七十二師及於鎮河獨立第二旅編成預備第一軍,為預備兵團,直屬戰區長官,集結於應縣附近。

以孫楚第三十三軍的孟憲吉獨立第八旅位於雁門關上,和以章拯宇獨立第三旅位於五台龍泉關間。

按照這樣的部署,預擬李服膺第六十一軍在天鎮、陽高間予敵以節節抗擊後,北移於鎮邊堡、長城線方麵,歸入北兵團序列。並令傅作義負責北兵團和聚樂堡主陣線的作戰指揮,俟敵被吸引膠著於聚樂堡陣前時,南北兵團立即發動鉗擊……他到太和嶺口的第二天,發表了一個類似出師表式的檄文——《告第二戰區前敵將士書》:

此次戰爭,是國家民族存亡關頭,非勝不可,應將個人生死利害,置之度外,方能致勝,方能救國。這是大家平日所服膺所深知的。錫山責任所在,殺身衛國,早具決心,不能令諸君獨死。此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