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林彪決心打一仗(1)(1 / 2)

當奔赴山西前線的一一五師官兵分兩個梯隊,於9月下旬先後進抵平型關附近的上寨地區隱蔽待機時,一個緊迫而現實的問題擺在了延安統帥部和一一五師首長的麵前:如何使用兵力?是集中兵力打運動戰、正規戰,還是分散使用打遊擊戰?

對此,作為一一五師師長的林彪與毛澤東的意見不太一致。

早在9月14日一一五師抵達原平車站時,林彪就曾電告八路軍總部朱德、彭德懷、任弼,提出:“三四四旅及師直集中大營,準備待敵佯攻大營東之平型關友軍陣地時,我相機襲擊敵人之左側後,殲敵一部,以擴大戰果。”顯然,林彪是想集中兵力打大仗,打運動戰。

林彪的電報同時轉給了在延安統帥部的毛澤東。

16日,毛澤東致電林彪,指出:“我軍應堅持既定方針,用遊擊戰鬥配合友軍作戰,基本不應動搖此方針。”

這個電報也同時轉發給了朱德、賀龍等人。

17日,毛澤東又給朱德、彭德懷、林彪等人發電,指出:“紅軍此時是支隊性質的作用。但如部署得當,能起在華北(主要在山西)支持遊擊戰爭的決定作用。”

但是,接連兩封電報都沒能說服林彪,他執意要集中力量打殲滅戰,打大仗。

18日,林彪回電毛澤東,堅持己見,提出:“在敵目前正在進攻的情況下,我先頭旅應以作戰殲敵為主要任務”。“關於一方麵軍目前行動方針,我意不隻陳旅應在現地協同友軍作戰,師直及徐旅亦應以同樣任務靠近陳旅,暫不應以做群眾工作為中心”。“目前須以打大仗,捉俘虜,來提高軍民抗戰信心,提高黨與紅軍威信”。

從這些來往電報中可以看出,林彪主張將部隊集中起來打大仗,拿出大部甚至全部力量協同國民黨軍進行正規戰,認為這樣可以阻止日軍進攻,粉碎其侵略計劃。而毛澤東則認為,以國民黨軍為主體的正規戰已不可能扭轉危局,而八路軍的力量又太弱小,隻有分兵發動群眾,創造抗日根據地,開展遊擊戰爭,才能製勝敵人。

由於林彪等人的堅持,或許毛澤東覺得他們的意見有些道理,21日,毛澤東再次致電彭德懷,表示同意林彪將一個旅暫時集中打仗,但同時指出,如果許久還無機可乘時,仍以適時把中心轉向群眾工作為宜,“依情況判斷,林率陳旅即使能打一兩個勝仗,不久也須轉向五台來的”。

雖然毛澤東同意了林彪他們將一個旅暫時集中打仗,但仍沒有放棄自己的既定戰略方針。25日,他又致電周恩來和北方局負責人劉少奇、楊尚昆、朱瑞,明確提出:“整個華北工作,應以遊擊戰爭為唯一方向。

一切工作,例如兵運、統一戰線等,應環繞於遊擊戰爭。華北正規戰如失敗,我們不負責任;但遊擊戰爭如失敗,我們須負主要的責任……要告訴全黨,今後沒有別的工作,唯一的就是遊擊戰爭。”

後來的戰爭實踐證明,毛澤東不愧為戰略大家,比一般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當八路軍櫛風沐雨,日夜兼程,向晉東北前線挺進之時,日軍按其“右翼迂回”的戰略計劃,正向中國守軍凶猛進攻。

9月上旬,沿平綏路西犯之敵日本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先後突破國民黨軍第七集團軍之天鎮、陽高等地防線,於9月13日占領大同,並以一部在偽蒙軍配合下向綏遠進攻,以便切斷中、蘇聯係,並保障沿平漢路進攻軍隊的翼側安全;主力則沿同蒲鐵路南下,向雁門關、茹越口進攻。與此同時,由平綏路上之宣化、新保安、懷來向晉東北進犯之敵華北方麵軍第五師團,在占領了陽原、蔚縣、廣靈之後,繼續向東、南方向進犯,企圖突破平型關、茹越口要隘,協同沿同蒲鐵路南進之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擊潰國民黨軍第二戰區主力,實現右翼迂回,配合華北方麵軍主力,殲滅平漢鐵路沿線之國民黨軍第一戰區主力。

9月16日,第五師團第二十一旅團以其第二十一聯隊主力由廣靈西進,占領渾源縣城。同日,第九旅團主力由蔚縣南下,占領淶源縣城。

9月20日,第二十一旅團又以兩個大隊兵力南下,占領靈丘縣城關。

形勢急轉直下。閻錫山集重兵集團配置的內長城防線岌岌可危。雁門關附近太和嶺口。國民黨第二戰區前線指揮部。

山西形勢驟起變化,待在這裏指揮晉北戰事的閻錫山焦急萬分。眼看日軍長驅直入,他戰無信心,不戰又無以回答山西民眾。他知道,為挽救山西危局,必須借重八路軍之力。他一麵調整部署,以第六集團軍(轄第十五、第十七、第三十三軍)和第七集團軍(轄第三十四、第三十五、第十九、第六十一軍)分別部署於平型關、茹越口、雁門關一線;一麵要求八路軍先頭部隊迅速挺進至晉東北,協同其堅守長城防線,企圖憑借有利地形和即設陣地阻止日軍進攻,保衛山西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