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3)

當我拿到這部有關隴西文物的書稿時,立即回想起一年前的往事。2010年3月26-27日,甘肅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的驗收組對隴西縣的文物普查實地調查階段進行驗收,我作為驗收組成員自始至終參加了這項工作。幾年沒來隴西,這裏發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變化,尤其是縣城的規模和麵貌已經完全達到我國西北地區地級城市的標準了,同樣給予我們驚喜的是這裏的文物工作。驗收工作開始後,我們通過實地查看野外文物點、抽閱部分文字資料、聽取彙報、查看采集的文物標本等步驟,對隴西的文物普查工作和成果進行考核。當我們來到縣博物館標本室,看到幾十個白布包整齊地碼放在桌子上,包內裝有各文物點的采集標本。我隨意打開其中的一包,倒出來一看,竟然是典型的仰韶文化中期的陶片,有尖底瓶口沿、花瓣紋彩陶片、斂口缽殘片等,這些標本是6000年前的人類遺存啊!難怪普查工作人員如此精心地保管著這些標本,足見他們認識到標本雖小、但價值和意義重大!有些地區的文物普查隊員在遺址上不重視采集標本或不認識文物標本,采集回來後亂堆亂放,時間一久,成了一堆廢品。因此我們很讚賞隴西文博工作者的眼力和做法。在隴西驗收期間,我們結識了全體文物普查隊員,其中有一位名叫常霞的女隊員,她就是本書的作者。我是搞考古的,深知野外工作的艱辛。甘肅中東部大多是山區,要想搞清一個遺址,確定東西南北的“四至”,尋找文化層等遺跡、采集標本,非得上山、下山、圍著山轉圈圈,口幹舌燥,大汗淋漓,跑一整天能達到目的就不錯了。隴西麵積有2400平方公裏,200多個村莊,按照普查的要求,每個村子都要跑到,完成這個任務,不僅需要體力和毅力,而且需要為文博事業的奉獻精神。因此,我們對所有的文物普查隊員都懷有敬意,尤其敬佩這位唯一的女普查隊員。令人欣喜的是,一年多以後的今天,我又高興地看到了她在文博領域辛勤耕耘的新成果。

隴西是文物大縣,曆史悠久,人傑地靈,文化遺產非常豐富。我在甘肅東部考古調查和全省館藏文物信息化工作中,對隴西的館藏文物和古遺址有些許了解。隴西地處隴西黃土高原中部,渭河自西向東貫穿全境,形成寬闊的河穀地帶,海拔1600多米,是甘肅東部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區,適宜人類生存和發展。據考古資料,河邊台地的20公裏鋪遺址曾出土仰韶文化早期的魚紋盆,這是我國仰韶文化早期最西端的地點。這處遺址的發現不容置疑地說明,大約在7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先民已在隴西繁衍生息。在五六千年前的史前時代,隴西就是文化傳播、交流的重要地區,甘肅彩陶代表性器物——呂家坪出土的尖底瓶即是明證,器型是來自東邊的仰韶文化的尖底器;紋飾卻是來自西邊的馬家窯文化的漩渦紋。隴西不僅有著豐富的史前文化遺存,而且曆史時期的遺存綿延不絕。在西河灘遺址的考古發掘中,就發現了典型的西周文化遺存,館藏文物中即有西周的癟檔鬲,這說明3000年前隴西已納入西周的勢力範圍。近年來,甘肅東部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張家川縣馬家塬戎人貴族墓地的考古發現啟示我們,隴西也極有可能屬於秦人、戎人的活動範圍。秦設隴西郡後,隴西始終是曆代郡、州、府所在的西陲重鎮。隴西的秦長城早已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隴西的標誌性建築威遠樓也即將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郡回聲——隴西文物集萃》是一本研究隴西曆史文化的著作。書中涉獵範圍廣泛,擷取了隴西文物的精華,從物質文化遺產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從館藏文物到田野不可移動文物;從遠古彩陶到明清古建,囊括了人文地理、曆史考古等多方麵的研究。本書的體例編排照顧了各界讀者的閱讀習慣,每一件文物或遺址都獨立成篇。令人讚賞的是,作者將高深的文物知識從容順暢地向讀者作了深入淺出的剖析和講解。近年來,學術界一直提倡“麵向公眾的考古學”,擺在我們麵前的就是一部既有學術見地、傳播文明;又麵向公眾、普及知識;同時還具備資料性、趣味性的著作。

常霞女士是一位年輕的文物工作者,她熱愛家鄉,對專業不懈鑽研,為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經過數年努力,終於在文博工作中學有所成。這部書雖然在某些方麵難免存在欠缺,但仍然是值得推薦的甘肅地方古代文化研究的著作。甘肅的文物資源極為豐富,我們正在為建設文化大省強省而努力,需要更多熱愛文物事業的人才和專家,尤其是紮根於基層、學有所成的專家。如果我們每個縣市博物館多一些專門的人才、如常霞女士這般熱愛文博事業,都來研究身邊的文化遺產,宣傳本土的文物優勢,必然會造成一個學術繁榮、令人鼓舞的局麵,那麼,離我們建成甘肅文物強省的目標就越來越近了。

郎樹德

2011.6.7於蘭州

序二

隴西縣博物館文博館員常霞同誌,懷著熱愛家鄉的情愫,多年來在本職工作中考證文物,研究曆史,學識相長。借助於對文物的講解,發揮著地方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和文物的曆史載體作用。她勤奮學習業務知識,潛心研究參觀者因人而異的心態和審美情趣,以觀點正確、條理分明、簡潔扼要、寓教於樂、準確而藝術的語言,詮釋文物的曆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和紀念價值。使參觀者從中感受到文物的獨特魅力,以激發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和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懷。她還善於總結經驗,筆耕不輟,撰寫講稿,反複修改,使其臻至完善並熟練地運用。

在多年的工作實踐中,她敬業愛崗,不但從事室內講解工作,而且從事田野考古調查工作,還通過學習、研究、考證,寫出了《古郡回聲——隴西文物集萃》書稿。其中有對文物古跡、人文景觀的感知和評述,有對館藏文物珍品的分析和鑒賞,有對石刻墓誌的考證,有對博物館工作的體會,有對地方文化旅遊事業發展的憧憬。綜覽全帙,字裏行間無不傾注著作者的心血。這本《古郡回聲——隴西文物集萃》是常霞對其多年工作的總結和對今後工作的鞭策,同時也是群眾對他工作成績的首肯和讚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