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鈺
公元2011年夏於安定鑒古齋
卷首篇:
隴西古郡曆史文化賞萃
隴西,地處甘肅東南部,為曆代郡州,府治所在之西陲要鎮。地處東經104°18′~104°54′,北緯34°50′~35°23′,居隴山西側,位渭河上遊。因其位置處於隴山以西,故名隴西。為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氣候溫和,幹旱少雨。海拔1612米~2778米,年平均無霜期146天,年平均降水量445.8毫米。隴西像一片竹節海棠葉,鑲嵌在西北黃土高原邊緣與秦嶺支脈丘陵地帶之間。東境有形勢險要的□道古峽,西邊是首陽舊縣,南倚天險石門,北繞戰國秦長城,自古為“四塞之國”。又因位居甘肅東西交通要衝,曆史上為兵家屢戰必爭之地。秦置隴西郡,漢設襄武,始有建置。直到清代設鞏昌布政使,按察使、鞏昌府知府等均駐隴西。甘肅巡撫也曾一度駐節在這裏,隴西成為隴右一帶的政治樞紐、軍事重鎮、經濟、文化中心,即作為甘肅省會城市達13年之久,素有“南安福地”、“鞏昌雄鎮”、“聲聞四達”之美名。
古郡隴西,曆史悠久,文化豐富,為華夏古老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隴西縣博物館收藏的20世紀70年代出土的象牙,牛角,鹿角化石蘊藏著隴西遠古曆史文化的回聲。
1973年在隴西縣文峰鎮寶鳳鄉青林峴出土的象牙化石,長0.43米,直徑0.04米。它是一段長毛象門齒化石,據當地農民反映,是在寶鳳鄉東梁村青林峴社門底子溝內南側斷崖上掘出,青林峴象牙化石點東鄰大梁山,南屏野豬口梁,西對老街陽坡,北通那灣裏。形成一座由東向西的山灣,灣裏是青林峴村莊,莊西為門底子溝。此地海拔高度為2396米,年平均氣溫在6.5℃~8.5℃,平均無霜期150天左右,平均年降水量400毫米~500毫米,氣候陰濕,草木豐茂。
1976年隴西縣首陽鎮三十裏鋪出土的牛角化石,長0.6米,直徑0.13米,據當地村民說是在距地表深約7米的黃土斷崖上掘出來的。此地東西兩麵為山梁,中間是蕁麻溝,溝口朝北,溝外是趙家溝自然村,溝底為蕁麻溝自然村。此地處於溫帶幹旱,半幹旱氣候區,年降水量445毫米,無霜期146天。住戶稀少,植被稀疏,此化石出土說明遠在十萬年前的第四紀更新世時期,蕁麻溝一帶氣候濕潤,土地肥沃,森林茂密,有斑鹿等野生動物在這一帶生活繁衍。因滄海桑田之變與長期平田整地,該化石點的地形、地貌已發生改變,現在這裏植被稀疏,幹旱少雨。溝波梯田種植小麥、玉米、馬鈴薯等。
1986年在馬河鎮趙家溝出土的鹿角化石,長1.05米,據當地村民安世榮指證,在馬河鎮團結村安家岔山溝,距地表約10米的黃土斷崖上,掘到一截鹿角化石。此化石點東至小槎梁、南依西岔梁、西接蔣家河、北臨趙家溝。此地處於溫帶幹旱、半幹旱氣候區,年降水量445毫米,無霜期146天,安家岔為一條綿長山溝,溝腦山坡散布三四個村莊,村中有30多戶人家,村周圍樹木生長茂盛。
從以上這三件化石的尺寸大小我們可以想到,當時的野生動物個體要比現在的大得多。這三件化石點雖然地理範圍跨度比較大,但也說明隴西在第四紀的早期(從二三百萬年前至一萬年前止),已經具備了化石形成的條件:從生物個體來說,必須具有主要由礦物質組成的硬件,如脊椎動物的骨、齒、角等;從大自然環境講,也得具備迅速掩埋生物的地質條件,如地震、滑坡、塌陷、淤積等;從長期時間概念總結,生物遺體還得需要足夠的時間進行多種石化作用,如物質的填充、交替、升餾等。從隴西出土的古生物化石表明,遠在十萬年前的第四世紀更新世時期,隴西已是氣候濕潤、森林茂密的地區,有野牛、斑鹿等動物出沒林中,同時證明在這塊土地上已經有人類生存。
隴西新石器時代的文物分布範圍也比較廣泛。被列入省縣兩級保護單位的就有21處,未列入保護單位的還有100餘處。這百餘處地方曾出現了大量的石器、陶器和部分骨器。目前,縣境內發現的數以百計的古文化遺址和眾多出土文物考證,遠在史前時期,我們的先祖世世代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位於首陽鎮三十裏鋪渭河南岸台地上的呂家坪遺址,出土馬家窯文化雙耳尖底連續旋渦紋彩陶瓶,是國家一級文物,現由甘肅省博物館收藏。說明在距今四五千年的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就在背風向陽,依河而居的地帶生息繁衍,辛勤勞作。並在不斷地創造著光輝燦爛的文化。暖泉山遺址,梁家坪遺址、南坡營遺址,包家坪遺址,香爐嘴遺址等近80處齊家文化遺址,殘留下他們活動的痕跡。從現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遺存及從遺址中采集的標本,出土文物等考證,隨著自然的變遷,曆史的推移,在生產、生活中遺留在地上、地下的古文化遺址,古建築、古墓葬、古石刻,都具有較高的曆史和藝術價值。遍布於渭水流域及其支流牙河、科羊河、菜子河、大南河和鎖峪河等河穀地帶。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戰國秦長城遺址,在隴西境內約有100公裏長,由渭源縣野狐灣進入隴西縣德興鄉陰山,經福星鎮、雲田鎮、渭陽鄉至和平鄉的砂川裏進入通渭縣的四羅坪。秦長城所經之地,沿渠傍崖,蜿蜒起伏,勢若遊龍。據筆者參加第三次文物普查調查考證,渭陽鄉陽坡寨子入小幹川西山段和在東山半坡上的烽火台基本完好,牆土呈黑褐色,約30米見方,殘高約5米的土墩仍清晰可見。是秦人遺存的曆史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