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3 / 3)

隴西現存的名勝古跡有:屹立於縣城中心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威遠樓,始建於宋代,重修於明代,樓陰陽兩麵,各高懸“鞏昌雄鎮”、“聲聞四達”的兩塊匾額。元世祖中統二年(1261),擴建城垣時,將譙樓移至城中,元順帝至正元年(1341),造銅壺滴漏置於樓上。並製一鼓相配合,夜以擊鼓報更,故又稱鼓樓。是隴西雄踞一方的標誌性建築。大成殿,即府文廟大殿,位於今鞏昌中學。依據碑記,最早是重建於元惠宗至元元年(1335),明清兩代屢加修葺,清同治五年(1866)全毀於火。清光緒五年(1879),由本地匠師采用蓮峰山木料,用兩年時間建成。該殿坐北朝南,殿寬22米,進深18米,高12米,為木結構抬梁式單簷歇山頂建築。簷下有鬥拱36朵,建造精美,高大雄偉。1981年5月12日,隴西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清代建築——保昌樓,原是著名的拱北寺,同治三年(1864)拱北寺被焚毀以後,光緒九年(1883)八月十八日,由鞏昌知府顏士璋籌劃創建,這座樓是隴西本地匠工的傑作,是由木匠莫長泰、泥瓦匠蔡全福、畫工李元領班修建的。三樓為八邊形,八角吞脊獸吻。椽檁勻稱緊湊,匠心獨具,屋頂為翹角攢頂式,別具一格。保昌樓為三層木樓,長寬各10米,高14米,一二樓四角飛簷翼然,有廊柱34根,鬥拱52朵。一樓磚砌牆麵原有雕花,二三樓為鏤空套花木窗欞,外有雕刻護欄,內有樓梯護手,丹漆彩繪,欞欄競秀。登樓俯眺,山坡下隴西八景之一的“洛浦荷蓋”與木樓交相輝映,美不勝收。翹首於渭水之濱的河浦北山口;矗立於隴西東大門——文峰鎮的文峰塔,始建於清道光十七年四月(1837年6月)。為七層八棱攢頂樓閣式實心磚塔。寶刹淩霄,雄偉高大;此外還有縣文廟牌樓——欞星門,隍廟抱廈、北關頭天門和李家龍宮等古代建築,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因此,隴西獲得了“河嶽鍾靈之地,文化發源之鄉”譽稱。

隴西古郡,人才輩出,帝王將相,英才俊傑,不勝枚舉。西漢有著名軍事將領廉褒,與華佗齊名的醫術方士封衡;東晉十六國時,後秦姚萇稱帝,其子姚興,留心政事,包容廣納,興辦學校,注重農業,並先後滅前秦、西秦、後涼與北魏,東晉相抗衡,死後被稱為“文桓黃帝”;南宋抗金英雄王德將軍戰功顯赫,被《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中國曆代著名軍事人物》列為中國曆史著名軍事人物;元代威震隴蜀的汪世顯、汪德臣、汪惟正。唐代宰相輔政良臣趙瓂、李石、李蔚。文人有中國文學史上稱為“隴西三李”的唐代傳奇小說家李朝威、李公佐、李複言,明代超群卓越散曲家金鑾,一生奮筆不輟的清代著述家楊慶;明末清初詩書大家王予望,清代才女李桂玉等都是隴西這片熱土上的優秀兒女,一代才俊,成為隴西曆史上光彩斑斕的豐碑。

在近代,中國革命的火種又播撒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1935年9月,由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麵軍、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直屬機關改編的“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為掩護主力北上抗日,於次年順利通過了國民黨苦心經營的渭水封鎖線,跨越隴西東境,勝利進軍陝北。1936年8月,由徐向前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麵軍,突破天險臘子口,揮師東進。21日晚,紅三十軍、九軍主力及三十一軍左路軍由漳縣向隴西挺進,紅三十軍先頭部隊於22日淩晨進入昌穀、菜子、雪山等地。1936年8月22日,紅四方麵軍主力一進駐隴西即開始休整,在短短的41天中,紅軍夜以繼日宣傳革命道理,尤其是大抓政權建設。9月3日,在菜子鎮建立了渭南蘇維埃政府。縣長裴俊祿,副縣長藺善人,主席羅元保,副主席林海彥,委員王世榮、王茂田等。1936年8月底到9月初,紅軍在隴西建立了十多個區、鄉、村政權組織、農會組織和辦糧委員會,其中有牟河革命委員會,駐所設在菜子鎮牟河村,主席田有祿,副主席樊生林。現隴西縣境內保存有兩處革命紀念址。

董家門革命紀念址位於隴西縣鞏昌鎮昌穀片元閣村董家門社。土木結構,原是一處山神廟。東西草木茂盛,植被良好,南北兩側為山地,南河穿流而過。1936年8-9月份,紅四方麵軍長征時在此地休整,並建立了渭南蘇維埃政府,留下了珍貴的黨證、馬刀等革命文物。在山神廟門左右兩側牆壁上留下兩條標語:“共產黨是領導全國民眾的政黨,一切真正抗日反蔣的人們都來參加共產黨”。“賣國頭子蔣介石,是中國民眾軍隊的唯一敵人,打倒蔣介石,中國才不亡於日本”。1981年5月12日,隴西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5月定西地區第二次文物普查隊登記記錄,1998年隴西縣政府支持保護全麵維修,並立標誌牌,為隴西縣境內僅有的兩處革命紀念址之一,該遺址是研究中國工農紅軍在隴西縣進行革命活動的實物見證,具有一定的曆史價值。

大路村紅軍休整地紀念址,位於甘肅省隴西縣菜子鎮牟河行政村大路社王學義家,距牟河小學以東約300米。此地背靠張家山,西臨隴漳公路,南臨牟河,北界陽山汪家道。1936年8月22日至9月30日,紅三十八軍主力在此地待命休整。現存瓦房三間,麵闊8.15米,進深3米,高3.5米,占地麵積約9.5平方米。結構簡樸,雖年久失修,但至今保留了原來的外貌。紀念址所處地氣候溫和濕潤,泉水豐盈,樹木茂盛,景色宜人。

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隴西,正以它古老的曆史文化,輝映著深沉而凝重的曆史畫卷,展望著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