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古建精粹威遠樓(1 / 2)

威遠樓是隴上著名的古建築,它屹立於隴西大城什字中心,巍峨壯麗,氣魄非凡。因其年代久遠和構造精巧,成為隴西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的象征。威遠樓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曆史。

威遠樓始建於北宋天聖元年(1023),樓址在當時的古渭砦城東北方。皇祜四年(1052),出於加強武備的需要,宋朝政治家韓琦派邊臣駐守隴西,勘察地形,並在城東一裏建一譙樓,起名“威遠樓”,取威震遠方的意思。《廣輿記》曰:“此樓建於宋殆鞏州”。公元1044年(宋仁宗慶曆四年),宋夏經長期爭戰,損失慘重,人民希望和平,於是雙方達成協議,從此,安史之亂後被中原王朝失去280餘年之久的隴西才真正歸宋朝統治。由於隴西地處邊陲地帶,為了防務需要,築工事、建城樓於是成為頭等大事。據《西夏記》卷十二及《西夏紀事》卷十九載,皇祜五年築古渭砦。在這之前,皇祜四年,此時的威遠樓,能攻能守,集城堡工事之大成。

元初,總帥汪世顯父子擴建城桓,將威遠樓移建城中,元順帝至正元年,官府把計時的銅壺滴漏及報時的更鼓置於樓上,夜聞擊鼓報更又名鼓樓。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將樓由3楹擴建為5楹,更名雄鎮樓,樓陽陰兩麵,各高懸“鞏昌雄鎮”、“聲聞四達”巨匾。這一時期的古建築風格趨於完善,其特點是對稱、平衡、恢宏、高大。威遠樓基座為青磚石砌長方體,高度11米。台基之上豎24根碩大通頂之柱;樓身三簷三層,四角簷牙高啄,釘頭磷磷,瓦縫參差;樓脊飛龍走獸,蟠螭並列;樓內梁頭鬥拱,挾持製約,結構緊密;樓頂為歇山式,正脊兩端鷗吻高豎,中間品瓶塔,垂脊獸頭,昂首高蹲;戧有套獸,栩栩如生。構件粗獷,線條簡潔,穩如磐石,神韻飛揚,構成優美的輪廓,充分體現了曆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吏部文選司出守鞏昌府事陳廷綸倡導,進行了擴建,為5開間3層木架樓。磚基樓台高11米,長27米,寬17米,樓高15米,通高26米。樓周立圓柱24根,柱圍一人圍抱尚不合攏。四麵飛簷,簷下鬥拱102朵。樓底層為青磚砌牆,東西辟4窗,對開1門,二樓欞欄圍繞,三樓四麵雕花明窗。拾級登樓,“儼然圖畫屏障,脫塵氛絕,雲氣淩空,萬山排闊”,複名威遠樓。

道光十六年(1836),鞏昌府知府唐樹義又籌資修葺,雕梁畫棟,丹塗彩繪,在樓台東南角置石晷,並將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所鑄銅鍾置於樓台。銅鍾銅質純淨,高2米,直徑1.33米,重約4000公斤。鍾擊之聲聞四達十餘裏,無事報時,有事報警,故又稱鍾樓或鍾鼓樓。樓底層四壁鑲嵌的石刻有:“郡守湯聘珍去思碑”、“重修威遠樓碑”、“郡守唐樹義遺愛碑”“重修銅壺滴漏碑”等多塊。其中尤為珍貴的一塊為“五嶽真形圖”碑。此碑為明神宗萬曆四十三年(1615)重刻,碑高1.33米,寬0.67米。五嶽圖形下各有注語。下刻《抱樸子》雲:“漢武帝元封二年七月七日夜,西王母親降,見王母巾器中有書卷,紫錦囊盛之,即是斯圖”等語。據地方誌書載:此石刻圖碑是因雷電轟擊而出,石缺一塊是轟裂所致。這塊碑石形似官印,如品字狀,圖形極其逼真,是塊難得的石刻畫,有較高的考古價值。

總而言之,威遠樓不僅有悠久輝煌的曆史而且現已成為隴西縣的形象標誌,是隴西縣城的地標式建築,具有幾方麵的價值:

1.威遠樓的曆史價值

威遠樓是甘肅建成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之一。從洪武元年算起,其重建年代比天安門早59年,比西安鍾鼓樓早350年。它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築風格,是研究甘肅明代建築的實物資料,也是隴西古建築的集大成者。曆史上,鍾鼓樓往往建造在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或戰略要地,從威遠樓的建成和曆史的修繕經營中,可以反映出隴西長期為邊陲重鎮和甘肅最早省會的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