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了望,出生於明神宗朱翊鈞萬曆三十三年(1605-1686),原名家柱,又名荷澤。1644年清軍南下,明王朝滅亡,當時的鄭成功戰敗南京後又退守台灣,另立清皇之外的鄭氏政權,發展經濟和海外貿易,王了望對鄭成功的行動寄予厚望,於是改名予望,即予日望之的意思。字勝用,號繡佛頭陀,明末清初甘肅鞏昌府隴西城鍾靈池巷人,祖籍山東濟南府武定州信陽縣。著名詩人、書法家,曾任福建同安知縣,他的文辭新奇別致,書法矯健有力。幼年時勤奮好學,天資聰明,博覽群書,通事明理,書法、詩文名揚故裏。
王了望自幼父母早逝,家境貧寒,唯與弱弟家楹相依為命,艱辛度日。清初鞏昌學子為求功名,競爭激烈,再加之府學、縣學名額有限,王了望被迫托人遠赴岷州,以岷州籍入岷癢(學校),成績名列前茅。清順治五年(1648)王了望被岷州州學推薦到京師國子監以貢生資格就讀,之後在京師任官數載。順治十二年(1655),以國子生赴任福建同安縣知縣,為官清廉,政聲民揚。
王了望在福建任官期間,寫出了多篇膾炙人口的詩文,反映出他抑鬱困頓的身世,流露出感歎興亡的思想情緒,記述了漫遊江南的行蹤,寫出了如現今隴西縣博物館收藏的木刻書法之一為180厘米×44厘米的《閩水嶺》:“灘聲三百六,日夜苦人走。不曾問天河,亦苦神仙否。”其二為192厘米×43.5厘米書法作品:“讀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裹覺孟德眼底頗無滄海碣石”。其三為192厘米×43厘米的書法作品“曾侍大程雪黯然,此番猶忝小程年;楚天來去漸吾道,鎖岸青山輸勝緣。湖廣京山縣遇王鳴楚答贈詩扇王了望時年七十有八”。其四為130厘米×13厘米的木刻楹聯:“人從方外無非雅,興到樓頭總是高。王了望時年七十有七。”清康熙十年(1671)前後,已近古稀之年的王了望告官返回隴西故裏。經曆了幾十年的奔波生活和人世間的酸甜苦辣,跨越了明清兩個朝代,人生閱曆使他感慨較多,從此將餘生之力傾注於文字學、史學和書法研習的創作之中。此時的王了望,以進則達濟天下,退則獨善其身之善和、淡泊的心境步入晚年,人書俱老,詩文、墨跡皆佳。他尤其受讀《國策》及六朝時著作,對艱澀難懂的八股文進行翻譯校注,其作品主要有散文《洗玉環》《雪秦》和《千古恨》諸篇,為後人好古者收藏賞識。其五為123厘米×18厘米的木刻楹聯“鏡涵秋水窗落浮雲靜裏文魔攪睡硬翻業架千函一任日長似歲,壁掛焦桐箱留汗簡起來古道照顏猛望齊州九點何妨眼大如箕。”此聯書法抒發了王了望的閑適心情。
以上五幅王了望遺留下的珍貴傳世書法作品猶如鳳毛麟角。從康熙五十四年(1715)由吳之琩所撰的《襄武人物誌·王荷澤傳》中,記述王了望“詩天分特高,每成一篇,獨有生氣。善書法,楷師鍾太傅……行草規撫魯公《爭座位》,而變本加厲,縱橫蹀躞,識者以為散僧入聖雲。夫和鸞鳴騶非不中軌,而追風躡電,或以陾馳而致千裏也。”從這段文字中得知王了望的書法楷書師承鍾繇,而行書取法於顏魯公。草書則朝夕臨摹於懷素草書神韻、境界的追求,他用禪宗的玄妙心境釋發出帶有強烈個性色彩的線與結構的構成。他的書法,心領神會、更有創新,自成一家,求書者視為珍寶。年近古稀之年的王了望,仍遊曆於秦州、固原、平遠鎮、栗亭、三原店、六盤山及渭源等地。所到之處都有吟詩作書以抒發感懷之情,並以此作為晚年孤寂悵然的精神慰藉。此外,王了望還酷愛奇石,78歲時收藏的一蝴蝶狀奇石,現存甘肅省隴西縣博物館。此石花崗岩質地,石質較粗,呈乳黃色,正麵有突起的黑褐色石紋,形狀像百年樹杈,下部橫處,如一葉扁舟,左部有縱紋,形狀像樹幹,右上方有一褐色斑塊,好像蝴蝶在翩翩起舞;左側有題款:“疑博望之槎來,悅漆園之蝶舞”落款為“時在癸亥五月十七日題。了望偶書於風雅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