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抗金英雄王德(1 / 1)

北宋末年,烽火迭起,戰事不斷。靖康之難後,北宋滅亡,南宋建立。金兵大舉南下中原,矛頭直指危難中飄搖不定的南宋王朝。在人民抗金鬥爭的浪潮推動下,率領愛國軍民英勇抗擊金兵的著名民族英雄有嶽飛、韓世忠、劉琦等,而王德則是一位頗負盛名的抗金勇將。

王德,字子華,宋、金時通遠軍熟羊砦人,即甘肅省隴西縣董家堡人。他從小生活在戰火紛飛的西部邊陲,青年時代正是金人南侵、宋朝處於危機的時刻,他為了報效國家,應熙河軍帥姚吉的招募,毅然離家從戎。他戎馬倥傯,南征北戰,與金兵鏖戰近30年,堅守著南宋王朝的東部防線,因膽識過人,官運亨通,從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到紹興十一年(1141)的14年間,除了幾次大敗金兵的戰功外,還做了不少維護地方治安,平息匪患的事情,戰功卓著,成為彪炳史冊的抗金英雄。

北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金人圍困宋京都城開封,熙河軍帥姚吉組建“勤王軍”,由王德率領,東下開封解圍。靖康二年(1127),“勤王軍”在解圍開封途中受阻。在防守懷(今河南沁陽)、澤(今山西晉城)的戰鬥中,王德領16名騎兵打敗金兵,活捉守將姚太師,光複了隆德府,初建戰功。

南宋建立後,王德由姚吉部改劉光世部。任劉光世前軍統領,因對戰事頻繁,政見不一,被誣陷,貶官郴州(今陝西彬縣一帶)。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劉光世移屯九江,再度起用王德,恢複前軍統製,令其平定信州(今江西上饒)農民起義,加升榮州(今四川容縣)刺史。

高宗建炎四年(1130),劉光世鎮守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王德任前軍統製州刺史,金兵又南下,他向劉光世諫言應該拚死守衛長江防線。經過浴血奮戰,先後收複真州(今江蘇省儀征市)、揚州數地。因功升同州(今陝西大荔)觀察使。

南宋紹興四年(1134),滁州(在今安徽)複陷於金兵。王德率兵光複滁州,因功升任環慶路副總管。

高宗紹興十年(1140)五月初,金兀術撕毀與南宋的和議盟約,傾國中之兵,集結於祁州(治今河北省安國縣)元帥府,閱兵誓師,後分四路南下,對南宋發動全麵進攻,東起淮東,西至秦隴。宋金間展開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激戰,為鞏固南宋長江防務,王德趕馬先渡過長江,步騎跟在後麵,夜襲宿州(今安徽省宿縣),乘勝收複亳州(今安徽省亳州市),功居第一,封隴西郡侯。

南宋高宗紹興十一年(1141),金兵自合肥南侵到長江北岸。王德趁金兵立足未穩,渡江北上攻克州,驅趕金兵到拓皋(今河南),與列陣十餘萬騎兵的金兀術激戰。金兵大敗,退守淮河以北,王德又攻克廬州(今合肥),拓皋戰役得全勝,這是王德軍功的頂峰。

“紹興和議”後,王德之膽略勇氣,為南宋三大抗金名將之一的劉琦所欽服,詔拜清遠軍節度使,建康府(今江蘇省南京市)禦前都統製。後曆任浙東、福建路總管,荊南副都統製。

紹興二十五年(1155),病歿,贈檢校少傅,再贈少傅。

紹興二十六年(1156),葬於今南京市棲霞區燕子磯鎮下廟村伏家橋。

2007年10月,筆者去南京調查考證王德將軍墓,墓地開闊平坦,光照充足,氣候溫和濕潤,墓前立一石碑,二石馬立石碑左右兩側,石虎和石羊分別立石碑右側,保護完整。石碑坐東向西,通高4米,為青石質地,圓形碑。碑座為方形,碑首雕刻螭龍紋飾,下襯祥雲紋飾圖案。碑身陰刻楷書,55行,滿行98字,內容記載了王德生平事跡,文字模糊不清,為知韶州軍事傅靂撰。石碑曆經近千年風雨,碑文剝蝕嚴重。

王德是南宋抗金英雄,甘肅省隴西縣首陽鎮與董家堡之間的王將軍墓地為衣冠塚。《宋史》立有《王德》《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中國曆代著名軍事人物》立有王德條目。隴西明代建築威遠樓上有王德畫像,高大魁梧,腳踩金旗,身背神箭,手握利劍,威風凜凜,不愧為足智多謀,英勇善戰,為後人傳頌的一代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