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是勞動人民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積累的曆史文化遺存。這些遺存體現了我們祖先的聰明才智和創造能力,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曆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了種類繁多、風格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內容豐富、雅俗共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追求。隴西“雲陽板”即為隴西現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族瑰寶。
隴西以古老的文化和悠久的曆史彪炳於華夏文明史冊。隴西城南的仁壽山俗稱“十方山”,始建於唐貞觀極盛時期。山上寺院殿堂錯落,規模宏偉。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日有全縣規模最大的一次朝山盛會。全城男女老少傾城而出,四鄉農民接踵而來,朝山敬神,熱鬧非常。廟會上最引人注目、熱鬧歡快的焦點和核心,就是民間那一隊隊在旗幡引導下,揮舞著長板進行表演的“雲陽板”,亦稱“朝山隊”。表演隊由八人組成,都是精選出來的青年武術好漢,隊員頭束雙髻,頂戴紅花,披雲肩,係戰裙,著短褲,足登青線麻鞋,上綴一顆鮮豔的紅絨球。步履輕盈,裝束灑脫,五彩斑斕,類似仙童。手執雲陽板為道具,俗稱“拍板”,此板長約1米許,寬約8厘米,4片為一副,頂端用紅絲線串銅錢拴係,留有活動餘地。舞者雙手各執雲板下端,排成雙行,兩人一列,作對稱式揮舞行進。旗幡前導,嗩呐吹奏,鑼鈸齊鳴,板聲鏗鏘。時而舞板對擊,金戈齊鳴;時而舞板劃空,彩虹飛舞。時值春末夏初,花紅柳綠,景色宜人,遊人如織。各隊雲陽板競相比舞,各顯其勢,剛柔相濟,頗具神韻。廟宇殿堂,香煙繚繞。沿街店鋪,秉燭燃炮,板舞對陣,頗為壯觀!
仁壽山規模宏偉的殿堂寺院,幾經兵火,損毀殆盡。現在又殿堂宏偉,盛況空前,朝山廟會也頑強地延續了下來。雲陽板舞依然年年揮舞,板聲響徹隴城,成為人民群眾朝山敬佛,遊春歡娛,祈盼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的一種民間舞蹈藝術,一個具有民族文化和隴西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依據筆者對隴西“雲陽板”的調查了解,對它的起源演變進行探求,雖覺膚淺,但亦頗有收獲。
傳說“雲陽板”的誕生與佛教有關。隴西是絲綢古道上的重鎮,當年唐僧取經就是從長安經隴西西去的。仁壽山建有聞名遐邇的“十方古刹”。農曆四月初八日的朝山會是僧侶們為釋迦牟尼的誕辰作“蘆花會”,誦經獻禮,香湯浴佛。因此,這天又稱“浴佛節”。這就是說隴西“雲陽板”是佛教活動的產物,這是其一。
又一傳說,元朝時禁止民間藏有兵器,隴西民間便以“雲陽板”作為演習武功的兵器,並在廟會上比試爭雄。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隴西百姓為策應大明平羌將軍馮勝西進,利用四月初八日浴佛會的機會裝扮成八仙模樣,手執特製三尺長帶鐵色頭的四片雲板,以演練“雲陽板”的形式殺入鞏昌府衙,一舉奪下府城,從此每年的這一天,四鄉武人進城演練雲板以紀念這一勝利。
還有一種說法,雲板是古樂中的一種打擊樂器,在宮廷大型樂隊演奏時作伴奏掌握節拍而用,和其他弦樂配在一起演奏時稱“雲和”。《周禮·春宮·大司樂》中就記載:“雲和之琴瑟。”北周時大文學家庾信所著的《周祀圜丘歌·昭夏》中有詩:“孤竹之管雲和弦,神光未下風肅然。”唐代王昌齡《西宮春怨》詩中也寫道:“斜抱雲和深見月,朦朧樹色隱昭陽。”就因為這一首詩,雲板後來也被叫做雲陽板。逐漸地雲板由宮廷傳至民間,傳說中八仙之一的曹國舅就是手執雲板賣唱的民間藝人。
就目前隴西民間“雲陽板”表演的形式和內容來看旗、幡、傘的圖案名稱和表演者裝飾打扮皆為道家特色,而隊伍後麵卻高舉一尊釋迦牟尼佛像。這種佛道色彩兼備的奇特現象卻使上述說法相互矛盾,令人費解。又經過大量的民間察訪,搜閱資料,分析辯證研究,使我對“雲陽板”的起源和演變有了進一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