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形式看,現行民間“雲陽板”隊所執的八麵大旗的圖案名稱為龍、獅、虎、豹、日月、星辰、朱雀、玄武。雲陽板清光傘和巨幅上的花紋圖案皆為道家特有的太極圖、雲頭環,所著服飾也為道家仙童模樣打扮。
從舞蹈動律看,是以我國西部特有的民間單手鞭杆和雙手鞭杆之武術套路演變而來,剛柔相濟,力勢並舉。
從表演內容看,大量民間現存的資料表明,最原始“雲陽板”的表演形式還比現代民間所表演的要複雜和龐大得多。首先“雲陽板”的樣式就分為大、中、小三種。大板長2米,寬36厘米,厚3厘米許,由兩個精裝大漢舉舞。中板長1米,寬約7厘米,厚1.5厘米,4片一副,紅絲線串銅錢相縛,均由青年列隊擊舞。小板長55厘米,寬5厘米為兩片一副,頂串銅鈴,柄綴紅綢。由俊顏少年雙手各執一板自由舞擊,清脆悅耳。
從舞蹈表演的核心內容看,其當年“雲陽板”表演至少由64人組成為八八六十四卦之圖形。在表演過程中隨著旗幡的指引不斷變幻為陰陽五行和八卦太極圖勢。且有披發執劍之道士作法,以求神祈雨。現行民間“雲陽板”僅有8人,顯然完不成以上複雜龐大的布局。
從嗩呐吹奏的樂曲來看。是典型的中國民間音樂五聲調式,以徵、羽兩調式旋法構成。且與道教其他宗教活動音樂旋律極為接近。
綜上所述,“雲陽板”從道具、服飾、表演陣圖和吹奏樂曲均屬道教原始的求神祈雨的宗教活動無疑。但現在隴西民間朝山隊中既有道教內容也包含佛教成分,且在農曆四月初八日仁壽山“浴佛節”演出,對這種亦佛亦道的現狀如何解釋呢?大量資料表明,這是由隴西佛道不分的悠久曆史而形成的。
道教創始於東漢順帝元年(142),傳入隴西當在東漢末。三國時與華佗齊名的隴西名醫封衡,字君達,就號稱青牛道士。說明道教創始之初即傳入隴西。後來晉代雷王保、金朝蕭真人和元代楊明道均為官後又入觀修道,他們皆為隴西人,說明道教在隴西相當盛行。據此推測,“雲陽板”表演的曆史距今已有1600多年。佛教傳入隴西,較道教稍晚,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唐代隴西佛教已很興盛。佛道兩家在隴西並行不悖。《隴西縣誌》記載,民間隻管敬神,“既不管宗旨信仰,也不問佛教道教,更不管佛道派別,而隻是進廟門就磕頭燒香,迷信求福而已。至於舍身出家的人,才有喇嘛、道士之分。喇嘛、尼姑應住寺庵,道士應住觀、宮、廟等。而在隴西,庵、觀、寺院的住持有時卻沒有嚴格的分限,如城隍廟住的唐喇嘛,鍾靈寺住的王道姑,這種現象就講不清教義和信仰了。”那麼,隴西民間“雲陽板”陣容佛道混雜的現象就非常自然,仁壽山四月初八日“浴佛節”期間道教的雲陽板隊朝山拜佛也不難理解了。
至於“雲陽板”這一名稱的來曆,無史書記載,但卻不是“雲和”演變而來。“雲和”語出《周禮·春宮》,“孤竹之管,雲和之琴瑟”。孤竹、雲和,均為地名,相傳雲和以產琴瑟著稱,故後人皆以“雲和”為琴瑟琵琶等弦樂器的通稱。庚信詩句:“孤竹之管雲和弦”,王昌齡詩句:“斜抱雲和深見月”,當是借用此典無疑。李白也有詩雲:“遙知玉窗裏,纖手弄雲和”。顯而易見,皆指琵琶之類的弦樂,而不是指相擊而發聲的響板。故“雲和”與“雲陽板”也不對號,似是而非。
“雲板”又作“雲版”,俗稱“點”,兩端為雲頭形的扁鐵片,據古籍載,多為報時、報事之用的響器。元曲中就有“左右擊雲板,後堂請夫人出來”之句。《紅樓夢》中也有“叩雲板”報事的描寫,可見雲板延至清代仍在使用,即為官署和權貴家報信之器。從“叩”看,也許隻是單片,以它物敲擊發聲。古代樂隊中掌拍之樂器叫“拍板”。拍板之記載最早見於魏晉,以後漸為詳盡,壁畫及其他繪畫作品亦有所見。其形製為,長30多厘米,寬不過掌的數片硬木板,上有兩孔,用繩串係,敲擊時雙手執最外側的兩片,對擊發聲。木板數目,曆代不等,唐十餘片,宋六片,明四片。目前,福建南音中仍在使用四片的拍板。其他中國戲曲樂隊中的拍板,至近代已逐漸變為三片,改雙手握持對擊為單手拍擊,俗稱“牙子”。八仙中的曹國舅所持的“雲陽板”,就是這種“牙子”,道教中亦稱“陰陽板”,說敲擊它能呼風喚雨,法力無邊。那麼隴西“雲陽板”既為道家所始,從製作樣式和敲擊方式看,即是從古代拍板演變而來。名稱也由“陰陽板”演變為“雲陽板”,也是因為道仙曹國舅所持“雲陽板”呼風喚雨,法力無邊,隴西雲陽板敲擊揮舞用來布陣祈雨,應是一脈相承的事了。隴西“雲陽板”姓道不姓佛,是地道的“國產貨”。這就是我對其探求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