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娛神舞蹈隴西“雲陽板”(3 / 3)

歲月滄桑,世事變遷。現行隴西民間的“雲陽板”表演從使用道具上隻保留了中板而丟掉了大板和小板,人數也由至少64人減至8人。從表演的內容上它省略了太極八卦圖那富有神秘色彩的布陣與變幻,而隻保持了進行式的表演隊和內容。舞蹈動作也由最早武術動作與民族舞蹈動作相結合,保持了剛柔相濟,矯健輕鬆的特色。

1994年8月9日,在蘭州舉辦的第四屆中國藝術節上,由隴西縣文化部門繼承、整理和改編的隴西“雲陽板”在“隴原風”廣場舞蹈中進行了演出。從道具、服裝、音樂、舞蹈動作的設計到整個舞蹈的構思編排,既保持了原有的傳統特色,又注入了新的思想和內容,體現了民族特色、隴原風情和時代氣息。整個舞蹈分“祈雨、豐收、歡慶”三篇。“祈雨”是原始雲陽板表演的主要目的,太極八卦陣圖是它表演的主要內容。它反映了黃土高原人民世代為幹旱所迫,不得不求助宗教力量求神祈雨的渴望。“豐收”篇通過收割、運送,打碾和簸篩等舞蹈,表現旱塬人民大旱之年龍口奪食的恢宏氣勢,著重刻畫我們民族的精神和力量。“歡慶”篇表現農民豐收後的喜悅心情。矯健歡快的舞蹈,粗獷雄壯的喊聲,反映黃土高原人民渴望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美好願望和喜獲豐收的歡慶場麵。

舞蹈動作,繼承和保留了“單手鞭杆”、“雙手鞭杆”、“撲步亮相”、“小刀花翻身”、“飛腳臥魚”、“吸腿探海”和“展翅占步”等“雲陽板”傳統舞蹈動作之精粹部分,吸收和創作出一些民間舞蹈動作,同時大膽啟用32名女演員上場,手執小板與手執中板的男演員雙擊共舞,融剛健與嬌美於一體,使之具有濃烈的傳統特點和鮮明節奏的時代氣息,給人以力度和健美的藝術感染。道具使用上,大、中、小三板齊上,不但使之色彩斑斕絢麗,而且敲擊的音響效果也高、中、低音自然諧和,錯落有致,動聽悅耳。突出了板聲特有的音響效果和藝術特色。其他旗、幡、傘的設計,既保留傳統特色,又去掉了迷信色彩,場麵設計保留了太極八卦這一古老民族文化的精粹,總人數增加到81名,即比現行民間“雲陽板”隊擴大了10倍。這樣,整個舞蹈突出了民族特色,西部風情和旱塬風韻。展現了隴原兒女剽悍颯爽的英姿,矯健豪放的風采,形成一幅磅礴恢宏的壯美圖畫。將隴西“雲陽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呈現給國內外觀眾,起到了保護、傳承、發展和宣傳這一文化資源的作用。

隴西“雲陽板”是祖先留給隴西人民世代相承的非常珍貴的文化遺產,是隴西這塊寶地上產生的民族瑰寶,閃爍著中華民族文化的光輝,我們將繼續探索追求,挖掘整理,繼承發展。因為“隻有真正屬於民族的,才真正屬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