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貿易作為曆史上農牧民族之間在甘肅、青海、四川、西藏、雲南等省邊界地區互通有無互惠互利的一種貿易往來,從唐、宋至明、清延續長達千年。這種關係不僅在我國曆史上的民族貿易中占據重要地位,而且對我國曆史上的民族關係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隴西位於絲綢之路重鎮,唐蕃古道必經之地,於是成為隴右重要的商品集散地。20世紀90年代以來,隴西出土發現的東羅馬金幣、波斯銀幣、突騎施錢等,是西域各國和周邊吐蕃等少數民族商人彙集往來隴西,進行絲綢、陶瓷、馬匹、香料、銅鏡等商品交易的見證。
唐代是繼漢代以來最為昌盛的朝代,唐王朝非常重視馬政,把養馬作為國家的“要政”之一。早在隋煬帝大業三年(607),設牧於渭州和河西地區。唐朝初年,渭州牧監就將接管隋朝的3000多匹馬和從突厥所得的2000多匹馬移牧於秦、渭之北,會州(今靖遠)之南的廣大地區。於是無論官家還是百姓,都有數量可觀的馬匹。據史載:睿宗時,太平公主在隴西就有馬萬匹,庶民也“家有十馬”,“議謂秦漢以來,唐馬最盛。”
兩宋時期是一個民族矛盾尖銳、政權分離的時期,統治者為了維護其統治地位,通過貢賜貿易、榷買等各種特殊的貿易交往活動。在這種貢賜貿易中,貢馬貿易比較興盛。所謂“國之大事在戎,戎之大事在馬”。
代宗寶應元年(762),隴右陷於吐蕃,吐蕃部族仍在渭州設市進行貿易,以馬換茶。
宋仁宗慶曆七年(1047),秦鳳路府曾挪借益州(四川)“交子”(中國最早的紙幣)30萬,雇人運秦州糧至渭州易馬,獲取利益。
仁宗至和元年(1054),古渭砦新城告竣,為充實軍馬,宋朝政府於仁宗嘉祐五年(1060),撥給古渭砦鹽交引(鹽運銷的憑證),改鹽官運官賣為通商,以鹽易馬。
神宗熙寧元年(1068),建昌軍司理參軍王韶采訪邊事,上《平戎策》,深得神宗讚同,詔令朝議,把吐蕃人和周邊的羌人等族商人吸引到古渭砦做生意,並雇人耕種荒蕪的田地。以補貼財政。
熙寧三年(1070)設置秦鳳路市易司(專管貿易的機構,治秦州),撥給“交子”30萬購置貨物,在古渭砦設市開展交易。並把市易司移至於古渭砦。商品交易宋朝主要輸出茶葉、糧食、絲綢、藥材、漆器、瓷器和硫黃等,輸入主要有馬匹、皮毛、牛羊、駱駝和藥材等。
熙寧十年(1077),置通遠軍榷場(由官吏主持的互市市場),招募商人交易,獲利助邊。為了繁榮榷場,宋廷下詔通遠軍設互市場務,招募牙人引蕃貨赴市場交易。
元豐二年(1079),通遠軍熟羊砦置牧養十監,馴養戰馬和軍需家畜。
元豐四年(1081),宋軍在西使城(今定西內官)打敗西夏軍,宋將李憲繼而收複蘭州,從而溝通了通遠軍榷場與河西少數民族的貿易往來。
南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隴右大部分地方被金國占有。金人同樣看中鞏州傳統貿易的優勢地位。金人學習宋朝榷場的經驗,以牙人代理客商做買賣。鞏州榷場在金人的積極經營下規模不斷擴大,由最初的單一貨物貿易成為集貿易、金融、稅務為一體的綜合市場。
綜上所述,隴西在2000多年以前,就已經是漢族人民與西域各國及周邊地區各個少數民族進行商貿往來的茶馬要市,羅馬金幣、波斯銀幣、突騎施錢的發現,映照著各個曆史時期史料的商貿記載,為隴西悠久的曆史文化增添了物華天寶的豐富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