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麵對“隴西古城微縮模盤”的遐想(1 / 3)

隴西威遠樓一樓放置著一座“隴西古城微縮模盤”,模盤上縮影著清代康乾盛世時期隴西城的整體風貌。是根據《鞏昌府誌》和《乾隆縣誌》的記載和插圖,運用傳統工藝刻塑製作而成,作者是隴西民間老藝人縣琳。模盤上的隴西古城位於南北二山之間的渭河上遊河穀台地上。由大城、北關、東關和西關四部分組成,整體形態猶如一頂官紗帽。外廓城牆高聳,城堞參差,全城共建有28座城樓、角樓和箭樓,街道縱橫,樓、牌、館、舍錯落有致,體現了明代社會穩定、經濟繁榮的隴西古城盛景,使人油然產生諸多聯想和思考。

隴西是省級曆史文化名城,有著2000多年的築城史,早在公元前384年,隴西地方就建立了縣一級行政區劃——豲道。據考城址在今隴西縣文峰鎮渭河北岸,原三台王家新莊以東的二級台地上。

我國古代城池的設計主要是為了軍事防禦的需要。這座模盤體現出隴西城周長九裏三,築有四個城門樓和四個甕城。威遠樓雄踞大城中心,周圍官衙、學府圍繞,寺廟錯落其間。“城門不相對,道路不直通”,東南西北四條街都是丁字路。丁字路口多有利於城內部署兵力禦敵,敵人如果進入城中時就容易被阻截防衛。甕城和箭樓、角樓的設立不但是建築精巧、氣勢宏偉的盛景,更是為了軍事上阻擊敵人的需要,這是古人在城池設計上的高妙之處。隴西古城微縮模盤正是按古代城池的設計布局和“南山為正”的理念,依山川河流走向而製作。依當年原貌為“藍本”。

據清乾隆《隴西縣誌》載:“始建於唐貞觀十四年(640),越國公汪華之子襲封上柱國越國公汪達鎮守隴右徙築。今城依山川勢,以四隅為四正。元世祖中統二年(1261)都總帥隴右王汪世顯拓其直東地築入城,甼其下以石。”繼載“明太祖洪武十二年(1379)指揮劉顯重修,周九裏一百二十步,高四丈一尺,壕深三丈七尺,闊三丈。門四:東曰永安、南曰武安、西曰靜安、北曰清安。月城門四:東曰迎暉、南曰來薰、西曰柔遠、北曰鎮朔。皆複以層樓、角樓四、戍樓四。窩鋪磚堞各若幹。憲宗成化五年知府李鉞、知縣陳忠、致仕參政楊仕敏、城北郭提學伍福有記。武宗正德中、巡按禦史羅玉潘、倣許翔鳳相繼檄知府朱棠,增東西二郭至十六年訖工。世宗嘉靖初總製唐龍重葺大城暨三郭。神宗萬曆五年(1577),分守隴右道參議李維禎,以北郭居民倍於大城,市肆鹹集,垣低塹狹不稱保聚,恢擴舊基築之,期年而竣,高深匹大城,而廣闊過之,可兼容二郭之民。北癖門曰:保昌、東曰:翊秦、西曰:鎮羌,通東西二關,又各有門曰:東順、西順樓,櫓鋪堞畢備(有角樓28個),嚴嚴翼翼與大城相犄矣。熹宗天啟元年,知府劉文琦重葺大城及東西二郭。本朝順治十五年(1658),巡按禦史金鼎、鎮守總兵官柏永馥、分守隴右道參議王紀、署府通判謝鑒、知縣許上通再修大城,磚堞女牆煥然一新。舊製大城屬衛,三郭屬縣。順治十八年裁衛,城郭均屬縣。”又載:“東郭城樓,雍正十一年(1733)知縣魯廷琰新建。西郭城樓,雍正十一年(1733)知縣魯廷琰新建……”這次新建包括東西順門在內的古城九門,在原基礎上相繼修繕了城樓、城門、甕城、角樓。磚石和黃土築就的城池在建造者看來就是鐵打的營盤,在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冷兵器時代可謂固若金湯。據隴西文史資料(5)卷牟世雄先生《再尋隴西古城》一文記載,隴西古城原貌是:

城門是包括城樓、甕城、箭樓、角樓等在內的一組建築,兼備出入通道和對外防禦功能。一般來說,城池的東西南北四麵都有城門,具體開多少座城門,則根據城市規模、城內道路、交通狀況和軍事戰略地位而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