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樓——也叫城門樓,是城門的標誌。由城台、城樓和城門洞口三部分組成,城台是基礎部分,全是磚砌,寬40米、頂寬36米、進深22米,高12米,與城樓相連,較之略高。城樓建在城台上,東西為三層五開間,南北為二層三開間,磚木結構建築,樓和台通高40米,為歇山頂式單簷或重簷,屋脊上望獸和脊獸一應俱全。所有磚構皆染以朱紅色,梁枋和鬥柱則施以綠色、藍色的條紋和別具一格的彩畫,一些細節部位有時還用金色,這是城樓的傳統配色,古香古色,端莊典雅。
城門洞——城門洞開在城台下麵。最早的城門洞為圭角型,宋代以後發展為券門,明代隴西古城城門就是券門。門洞高6米、寬3米~4米,兩邊各有一扇鐵皮包的對開式門,日出而開,日落而關。
甕城——是建在城樓前的小城堡(隴西俗稱月城或甕圈子)。與城樓左右牆體連為一體,其牆高、寬與城牆基本一致,四隅均為抹角,長80米~120米,寬60米~80米平麵形狀呈半圓形、長方形或月牙形。閘樓通常修在甕城的左拐角或右拐角。
箭樓——築在甕城上,與城樓相比箭樓是一座形似城堡的簡樸建築。位置和城樓相對,其下城台略高於甕城牆。
閘樓——是甕城門洞為核心的建築,三麵都有箭窗,形似箭樓,隻是規模小。
看到這座隴西古城微縮模盤,就可想象明代隴西古城的宏大、雄偉、壯觀。清同治初年的兵燹中,古城同居民一道遭受無法估量的破壞。今隴西縣仁壽山碑林館存放的清安門石碑,就是現存唯一一塊比較完整的隴西城門(鞏昌城)門額,長方形,為青石質,橫長2.04米,縱高0.98米,厚0.02米。四周線刻連枝萬壽菊、牡丹、荷花等紋飾。中正雙勾鐫刻“清安門”三字,字體宏厚安泰,字徑0.59×0.5米。落款:“大明洪武五年十月日建”。因長期雨淋日曬,多次移動,現斷裂兩截。該石刻對於考證隴西古城具有十分重要的曆史價值,彌足珍貴。
昔日雄偉壯觀的隴西古城,20世紀60-70年代,因城市擴建、平田整地、居民取土、水淹倒塌等因素,逐漸將城垣蠶蝕殆盡,現僅剩大城西北一隅,且已破壞為南北兩段,南段城牆保存較完整,北段已殘垣斷壁,斷麵呈梯形。實測現存城牆約1公裏,城基殘寬約6.0米,頂部最寬處約4米,斜高7米。板築夯土,夯土層厚0.15米~0.2米。2009年10月30日,隴西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地處溫和半幹旱區,光照充足,氣候溫暖,平均氣溫在6.5℃~8.5℃之間,平均年降水量400毫米~500毫米,無霜期150天左右,適宜農作物生長。城牆內外現為蔬菜耕地,牆體內側保護完整,外側取土較嚴重,附近住有幾戶人家,城牆西麵是自西南向東北流淌的西河。西河距隴西城西10公裏,西支出崛頭山,東支出藥鋪山,向北流彙為菜子河,再東流經城西北隅北流入渭河,流長30公裏。渭河是黃河的主要支流,屬黃河水係,發源於渭源縣鳥鼠山,沿途彙集各水至三合口流入隴西縣境內,再向東南流。北麵彙入秦祁河、魚家峽溝河;南麵彙入蓮峰河、科羊河、西河,至縣城再東向偏南流。北麵彙入大鹹河、妙娥溝河、波龍溝河、葈麻溝河;南麵彙入南河、鎖峪河、蓼西河、曲家溝河、暖泉河、鄂窯溝河,至距縣城20公裏處埡兒峽口流入武山縣。境內流長46.1公裏,流域麵積23599平方公裏。從曆史記載看,一是渭河在遠古就是一條有名的河,隴西人民深受它的哺育,由於水源充沛,背風向陽,在距今約5000年時期,周人在這一帶依河而居、繁衍生息。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建立西周後隴西屬西周國,西周國其西麵邊界是在渭河的上遊今隴西縣和渭源縣。隴西縣境內的西周文化在西河灘遺址,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東西寬300米,南北長400米,文物層0.5米左右,暴露有灰層、灰色繩紋陶片。出土的大量文物,是周人留下的生活痕跡。該遺址位於隴西縣縣城西郊西河西北麵的一級台地上,台地高20米,上5米為黃土堆積,下15米為衝擊沙層。1965年到1966年曾先後兩次進行局部發掘,發現有墓葬、窯穴和灰坑,出土器物有泥質灰陶罐、灰砂灰陶繩紋鬲、骨、石器等,為西周文化遺存。但十分可惜的是文化大革命中資料失散,研究中斷。據甘肅省文物工作隊的發掘者回憶,發現16座墓葬,均係仰身肢葬,出土器物和陝西關中的西周器物相同,是典型的以農業經濟為主的社會、到西周晚期,隴西被戎族占據,李氏家族部分遷徏河南、河北、陝西等中原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