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後記(1 / 1)

我在隴西博物館從事文物講解工作十多年。我的工作性質要求我必須非常熟悉展品(即陳列文物),了解社會和觀眾,了解當地的曆史和文化。讀懂專業知識才能遊刃有餘,“深入”了解文物才能“淺出”講解,滿足各類觀眾的不同需求。所以,既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又要博覽群書,廣采博納。十多年來,我通過不斷學習,不斷實踐,寫了去講,講了又改,就這樣陸續編寫了十多萬字的講稿,並從其中整理發表了一些作品。博物館一向被譽為“學生的第二課堂,成人的終生學校”。我深深感到,也是我這個每日都得“備課”的講解員終生學習和成長的課堂和學校。

隴西以古老的文化和悠久的曆史秉承於華夏文明史冊,我被這片熱土濃鬱的地方文化、秀美的山川和豐富的文物深深吸引。每當我講解《隴西曆史文物地圖》,就會被具有較高曆史和藝術價值的古建築、古遺址、古墓葬和古寶器渲染陶醉,耳邊仿佛聽到了遠古曆史文化的回聲。三年艱辛的文物普查,我和博物館的同誌們一起走遍了隴西境內十幾個鄉鎮,親眼目睹了通西古城精巧的結構和險要地勢;呂家坪遺址背風向陽,開闊平坦的地勢;走在人類最偉大的建築——古秦長城梁上,被它巍然屹立、百折不撓的氣概所折服;登上雄視雲天的邢家墩遺址,頓覺天高地闊,江山如畫,心中湧起對我中華民族悠久曆史文明的無比自豪和驕傲!我多想寫一本書讚頌偉大的民族和祖國,但隻是個夢想!

2010年10月,我去甘肅省博物館領取博物館協會會員證書,受到《隴右文博》副主編、甘肅省博物館學會副秘書長盧冬老師的熱情鼓勵和建議,增強和堅定了我寫《古郡回聲——隴西文物集萃》的信心和決心。回隴後夜以繼日、奮筆不輟,完成了書稿。又數次經盧冬老師的策劃指正,審閱書稿。此書的麵世,決非“感激”二字所能報答。

為本書寫序的郎樹德教授,是甘肅省文物研究所的著名文物專家,曾於2010年3月作為甘肅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領導小組組織的驗收組成員,來隴進行文物普查的實地調查和驗收工作。他對隴西文物的精深研究及對本書的肯定和讚許,使我深感榮幸和激動,先生的鼓勵和教誨,將永遠銘記在心。

另一位為本書寫序的何鈺老先生,是定西市博物館原館長,文博副研究館員。記得2001年我參加全省文博係統講解員大賽,就是先生極力推薦和支持我參賽並親自為我把關修改講稿。還有隴西縣文化廣播影視局局長王國豪、原隴西縣博物館館長楊萬榮、汪楷同誌多少年來對我在文物工作中的栽培和指導,現任館領導石小軍,何亨及單位其他同誌長期以來對我文物講解工作的支持和幫助,在此一並致以最為誠摯地感謝!

我自己才疏學淺。此書寫作過程中參閱了《隴西縣誌》《隴西史話》及其他文物書籍和有關資料,但缺點和錯誤顯而易見,還望諸位專家、學者、老師和同誌、朋友們不吝賜教、指點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