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列展覽在博物館文化中是最具特色的精神產品,具有獨特的教育功能,而展覽的主角則是講解員。講解員的素質高低是決定整個陳列展覽水平最關鍵的因素。那麼如何搞好縣級博物館的講解工作呢?筆者根據多年從事博物館工作的經驗,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麵:
一、縣級博物館的特點
縣級博物館是我國博物館係列中最基層最普及型的博物館,然而卻是當地曆史文化的縮影和風土人情的展示。由於血緣、宗教、生活的各種因素,縣級博物館與當地群眾有著千絲萬縷的精神聯係和特殊感情,它的特點有:
1.展品陳列上要突出本地特色,要適合群眾的審美品位。在展品陳列上最好選用“時代順序陳列法”,這樣群眾容易理解。
2.接納觀眾要注重最廣大的農民群眾和中小學生,通過展覽講解,激發他們的民族精神和自豪感,成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和課堂。
3.講解要深入淺出,淺顯易懂,同時要注意趣味性和故事性以吸引廣大群眾,在陳列、觀眾、講解這三大特點上,講解工作是最重要的因素,講解員承擔著最主要的角色,起著陳列展覽成敗的關鍵作用。因此,必須熟悉展品,了解社會和觀眾,了解當地的曆史和文化。隻有掌握縣級博物館的特點,才能講解出自己的獨特風格和特色,也才能發揮縣級博物館在新時期所應有的作用。
二、提高講解員的素質是做好講解工作的基礎
博物館一向被譽為“學生的第二課堂,成人的終生學校”,而講解員正是這所學校的教員。博物館講解員的任務就是要利用固定的文物、資料、圖片,運用盡可能完善的語言藝術和講解技巧去滿足各類觀眾的不同需求,使每一位觀眾能在短時間內受到一定的啟迪和教育。而博物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運用曆史文物進行傳統文化的宣傳教育。而講解員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做一名縣級博物館的講解員,更需具備以下綜合素質。
1.建立合理的基礎知識結構。“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講解員亦然。合理的知識結構就是“專”與“雜”的統一結合。“專”是枝,“雜”是葉,對立統一,相輔相成,枝繁葉茂,才生機盎然。首先是“專”,講解員要讀懂文博專業知識,成為本行業的專家,讀懂專業知識也就是讀懂了自己,專業知識豐富了,自己才能靈活自如;曉古通今才能遊刃有餘,就物論物,才能在講解過程中融入豐富內容,講出更深的含義,起到強烈的宣傳效果,收到更大的社會效益。對文物知識一知半解或對它的內涵一概不知,隻能浮淺地說說而已,觀眾索然無味。因此不但要“專”得廣,也要“專”得精、“專”得深。“深入”才能淺出,所以作為講解員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其次就是“雜”。所謂“雜”,即博覽群書,廣采博納,從書本知識到閑談趣聞,民間傳說、故事都要有所涉獵,這樣才能在講解工作中合理利用。比如講解隴西威遠樓這座古建築的同時,穿插一個神仙顯靈指點工匠如何把4噸重的宋鍾搬上11米高的樓台,每次群眾均聽得津津有味。所以“專”和“雜”構成了一個文物講解員的知識結構,有這“一桶水”就可自如地端出一杯水。如果自己隻有“一杯水”,觀眾偶爾一提問,隻能張口結舌,麵臨尷尬。所以講解員的知識結構就顯得特別重要,必須孜孜不倦地學習,鍥而不舍地追求。
2.培養良好的氣質。氣質是不以人的活動為目的和內容為轉移的典型穩定的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氣質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也有一定的可塑性,一個人在思想、道德和知識能力方麵經過長期的實踐鍛煉與培養就可以具有較好的氣質。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好的氣質比漂亮的麵孔更重要,講解水平的高低並不取決於外貌。端莊的儀態,高雅的氣質,豐富的知識,準確而流利的答疑,才是內在美的體現。這種魅力是經久不衰的,能給觀眾留下難忘而美好的印象。作為縣級講解員要具備這種素質就要從實際出發,加強氣質的培養,多閱讀一些文物方麵的書籍,如《博物館通訊》《文物工作》等,結合本館的實際情況多講解、多反思,一步一個腳印,逐步摸索提高。
3.形成自己的講解風格。古人雲:“文如其人。”講解風格就是講解者本人的特點在講解中的表現。講解風格綜合顯示了講解者在長期的社會實踐和講解工作中形成的世界觀、政治思想、道德修養、性格氣質、審美趣味、知識水平、表達習慣、口才天賦等方麵的鮮明特色。一般說來,短時間的講解實踐,很難形成個性風格,講解風格總是給人以不同於其他人的印象。如有的講解慷慨激昂;有的如山間流水,娓娓道來,優美動聽;有的風趣幽默,寓莊於諧,使人在輕鬆愉快中受到教育。講解風格因人而異,與講解者的特殊社會經曆、文化修養和個人氣質分不開。不必在乎你現在是不是獨樹一幟,是不是有獨特的講解風格,隻要你以自己的個性去講解,以自己的獨特的人生體驗去講解,就會有與眾不同的獨特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