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淺議縣級博物館的講解工作(2 / 3)

4.練好講解基本功。做一個優秀的講解員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紮實的語言基本功。否則,氣質修養再好,知識再全麵,一張口結結巴巴,普通話四聲不分,那也是做不好講解工作的。講解最關鍵的是語言,就是口頭語言和聲音,它是講解文字的物質載體,是傳播思想和感情的主要工具。雖然說沒有語言就不存在講解,但僅憑語音也未必能講解好。因為講解是一個人講,眾多人聽,必須讓所有人聽好,而且能使觀眾喜歡、愛聽。所以對講解員的語言就有特殊的要求,也就必須經過特殊的訓練。我們知道,聲調優美是漢語的一大優點。人們常說,隻有用音樂才能傳達漢語的聲音,這種說法是很形象的,要做到抑揚頓挫、節奏鮮明、音律和諧,就必須要練好語言基本功,善於運用講解技巧,要學會調節自己的聲音。而對於縣級博物館的講解員來說,由於地方口音太重,容易造成普通話四聲不分,發音不準,這就需要在基本功上下工夫,如采取不同的換氣方式,掌握呼吸和發音,選擇一些有一定難度的語言片斷進行快口訓練,做到詞句不增不減,不重不斷,要讀得準確、快速、流暢、自然、語氣連貫。再者根據自己吐字發音,用氣發聲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繞口令進行訓練。“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隻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地訓練,就一定會練就一口發音吐字皆佳、口齒伶俐的普通話。

三、編寫高水準的講稿是做好講解工作的保證

講稿是講解員講解文物陳列時的依據和得力工具。古人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又說“磨刀不誤砍柴工”,都說明準備工作的重要。講解得好不好,就看你“備課”紮實不紮實,要在自己熟悉陳列,占有大量資料,並對社會、對觀眾作大量調查研究基礎上進行撰寫,並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1.真實。真實就是言之有據,講解時必須把文物的命名、年代、特征、自然科學或曆史價值原原本本交代清楚,不允許含糊其辭或似是而非,真實才能可信,所以講稿在真實的基礎上應該做到思想性、科學性、知識性、藝術性和針對性五者的統一。

2.簡潔。簡明扼要、突出重心、觀點正確、情趣相宜,使聽者明白易記、印象深刻。

3.把事物發展變化表達清楚。要求講解做到條理分明,脈絡清晰,表達完整準確。

4.要留下回味的餘地。即做到含蓄,既要繁簡適宜又要做到含而不露,這裏有講解撰寫的水平和文采,又有講解的風格和技巧,融彙貫通,方略顯端倪,講解員要把握好並不容易,要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步摸索。此環節關鍵要掌握觀眾的心理,這裏說的心理,包括觀眾和講解員自身的兩方麵心理,觀眾的心理大致可分為求知、釋疑和研究三種,要瞻前顧後,隨時掌握觀眾心理,而思維判斷、靈活講解同時啟發觀眾的思維,講解留有餘地,使觀眾回味無窮。

四、提高講解技巧是做好講解工作的根本

講解技巧,是講解技能在講解實踐中的巧妙運用。那麼如何掌握講解技巧呢?

1.掌握講解內容,做到因材施教。這首先得了解觀眾,因人而異。比如對外賓、首長、會議代表就采用從頭至尾進行講解介紹,這種做法叫“一條龍”;對零散觀眾則根據情況可繁可簡;對小學生則盡量用口語化舉實例淺顯講解,對中學生則要注重科學性和係統性,要條理分明、重點突出,便於他們思索理解、加深記憶。要做好這些工作,必須預寫幾套講稿,這才能有備無患、沉著應對、機動靈活、寓教於樂。

2.通過語調、重音、節奏、吐字的掌握取得好的講解效果。這裏說的是講解員基本功的訓練,歸納起來叫做表達技巧。講解語調指講解員根據對講解內容的理解,運用不同的語氣和聲調,把自己的感受通過有聲語言來表達的實踐。講解語調多種多樣,概括起來有四種,即平直調、高升調、彎曲、降抑調。選擇哪種語調,視講解內容而定。如“我們中華民族有悠久的曆史和光輝燦爛的文化。我們有過著稱世界的四大發明,曾為人類做出過巨大的貢獻”。這種表現比較平靜嚴肅的態度和感情的語調就平直調,平直調對於說明文物展品、敘述人物生平、事件發展和闡明曆史背景等比較合適。而高升調的特點是由低到高,一般用於反問、設問、驚歎、號召、鼓勵和命令等語氣中。這種語調能強化效果,引起觀眾的注意。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我們的價值何在?”“奮鬥,還是彷徨?”“為了新中國,衝啊!”講解語調還有彎曲調、降抑調。筆者在從事多年講解工作後總結出,縣級博物館一般文物的講解是說明文物展品,敘述人物生平,闡明曆史背景,用平直調比較合適。因此,要掌握講解技巧首先就是選準講解語調,這樣才能搞好講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