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史汀生向日本駐美大使出淵勝次發出照會,聲稱:日本政府應盡力收拾殘局。他把“九一八”事變的發生看做是日本國內兩派勢力衝突的結果,認為“大信件交給日本外務省和幣原外相去自由處理是適當的”。3天後,美國照會中日兩國,對“九一八”事變的發生表示“遺憾”和“憂慮”,希望“依照國際條約和平解決”。10月下旬,美國政府召開特別會議。總統胡佛就日本侵略中國東北的舉動發表講話,他說,日本在中國東北的軍事行動是幫助中國“整頓秩序”,美國將不對日本采取任何軍事的、經濟的製裁。後來,胡佛在一份備忘錄中闡述了美國政府采取這“綏靖”政策的理由,他寫道:“中國業已表明它在國內無力保證實現條約規定的應有秩序。中國很大一部分領土處於俄國合作的中國共產黨人勢力範圍之內。滿洲政府掌握在不承認中國政府的軍事冒險家手裏,而中國不采取任何措施要它服從。在這塊領土上籠罩著絕不允許的無政府狀態。美國人民本身的生存,取決於擴大本國工業品向中國的出口和中國保證向美國提供原料。現在美國經濟由於中國發生混戰幾乎癱瘓了。除此以外,在北麵有布爾什維克俄國,在美國側翼有可能出現布爾什維克中國。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的獨立將受到威脅。要麼九國公約簽署國同美國聯合起來恢複中國的秩序,要麼作為自衛行動我們自己來這樣做……顯然,美國不會接受這種建議,也不能強烈反對日本人的這一步驟。”

11月初,當日本關東軍向黑龍江發動進攻時,美國人暗中叫好,以為日本要進攻蘇聯了,不用擔心它會向南擴大。11月6日,國聯理事會召開會議,討論中國東北局勢。史汀生打電話給美國駐英大使威斯,明確表示:不希望你或者別人出席國聯會議,希望他們去找你,同你商量,而你就同他們討論美國感興趣的問題。當天,威斯在巴黎發表談話,支持日本對中國東北的侵略,說日本為保護日僑生命財產起見,“對滿洲的進兵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事態並沒有按照美國人的意願發展。日軍攻占齊齊哈爾後,懾於蘇聯的威力,沒有向北進攻,而是轉過頭來向錦州發起攻擊。如此一來,美國人又擔心起日本會向南擴展,威脅美國在華利益。於是,美國連忙改變態度,要求南京政府向國聯提出,將錦州劃為中立區,由美國、英國、法國共同管轄,企圖限製日本侵略勢力向關內推進。由於中國的反對,美國的設想未能如願。1932年1月2日,日本占領錦州。美國人終於發現了被趕出中國東北所帶來的危險,態度也隨之變得“強硬”起來。

1月7日,史汀生發表一項聲明,並照會中日兩國政府,聲稱:對於日本在“滿洲”采取的行動采取“不承認主義”,不承認足以損害美國或者美國人民在華約上的權利。可是,第二天,美國又聲明,它對日本的侵略行為“不擬過問”,與美國的關係“毫無幹涉”。如同美國一樣,英國從自身利益出發,鼓動日本進攻蘇聯。為此,英國不僅默認了日本對中國東北的侵占,而且在國聯理事會上公開袒護日本。英國外交大臣西蒙聲稱,如果“滿洲”恢複以前的態勢,這“決不是正當的解決辦法”。1931年11月3日,《泰晤士報》發表評論,對日本的侵略行為大加讚賞。評論說,日本在中國東北的建設事業,“令人欽佩”。不久,該報又說,從政治和經濟的角度來看,“日本的侵略行徑有很大道理”。繼美國國務卿史汀生發表聲明之後,1月11日,英國也發表聲明,宣稱:日本政府既已聲明堅決執行“門戶開放”政策,並歡迎各國參加和協助“滿洲”的各項事業,那麼,也就沒有必要再向日本政府提出某種形式的照會。法國也在積極推行“綏靖”政策,希望日本進攻蘇聯。1931年11月21日,法國官方報紙《震旦報》發表評論說:日本是一個混亂無法治的國家維持秩序的好憲兵。當天,另一家報紙撰文說:日本是一個文明的民族,是我們大戰中的忠實盟國,它在東方代表和保衛著維護社會秩序的和平反對野蠻的無政府狀態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