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日本政府發表聲明,否認國聯的決議,提出中日直接交涉的5條大綱:(1)否認相互的侵略政策及行動;(2)尊重中國領土保全;(3)徹底取締妨害相互通商自由及煽動國際的憎惡之念之組織;(4)切實保護“滿洲”各地臣民一切和平的業務;(5)尊重帝國在“滿洲”於條約上之利益。對於日本提出的5條大綱,戴季陶認為不能接受。他說:前三條說得冠冕堂皇,沒有什麼問題,但是,第四、第五兩條“便如毒藥一般”。顧維鈞從中看出一點名堂,他說:“細閱日本政府聲明書末段措詞,日方似已稍讓步,將其基本大綱與撤兵接收事宜並為一談,準備與吾國開議。如果日本誠意轉圜,不難就其提議謀一無損雙方體麵而有利吾國主張途徑,以免僵局。”於是,他就此向蔣介石作了說明。蔣介石“亦深以速覓兩全之途徑為然”。顧維鈞進而提出,日本不可能遵守國聯的決議,國聯也無權強製實行它的決議,因此,要想解決中日之間的問題,“隻有在國聯的監督、幫助之下由兩國談判”。他解釋說:“一般說來,談判是解決國際爭端的正常方法,不管這些爭端多麼嚴重。正因為如此,日本盡管是侵略滿洲的禍首,也希望作出願意同中國談判的姿態。如果中國對於日本的建議給予完全否定的回答,拒絕和日本談判,那麼就正中日本之計,使日本可以遂其抗拒國聯的策略。”顧維鈞的主張,得到宋子文、戴季陶的讚同,從而使外交委員會裏讚成談判的意見占了上風。10月29日,外交委員會召開例會。蔣介石在會上又改變了直接交涉的想法,表示不能與日本直接交涉。他說:“日本對於此國聯決議堅持不接受已甚明顯,以後情勢實較未決議前更為嚴重。”“吾人處此情狀之下,單獨對付既有許多顧慮,而一方在國際上已得到一致同情以後,自應信任國聯,始終與之合作,而為國聯本身設想,倘此事無法解決,以後世界和平一無保證,國聯即可不必存在。”他建議,在日軍沒有撤完之前,“不與日方作任何接洽,即將來撤兵後如何開議,手續問題亦不擬先表示”。就在蔣介石堅持不撤兵不交涉的時候,11月初,日軍開始大舉進攻黑龍江,並且在天津製造事端,裹挾清末遜位皇帝溥儀出關。對此,南京政府一方麵寄托於國聯“采取強硬態度,必不致如從前之畏首畏尾”,另一方麵希望馬占山能夠抵抗日軍的進攻。黑龍江省代理主席馬占山率部在嫩江橋的抵抗,使日軍遭受重大損失。這使南京政府找到了一條擺脫困境的途徑,即抵抗而不宣戰。11月9日,南京政府外交委員會決定電請張學良轉令馬占山堅守防地,盡力自衛。另外,蔣介石還通電獎勉馬占山的自衛“甚屬正當”,“為國爭光”,並且公開表示要“親自北上去救國”。
在日軍不斷擴大事態的情況下,11月6日,國聯理事會在法國巴黎召開會議,主要是討論中國東北問題。會前,美、英、日進行了一係列秘密會談,就中國東北問題取得了一致意見。結果,會議作出了令日本非常滿意的協議:國聯“拒絕規定日軍撤退的期限”,力爭“通過休戰停止軍事行動”。
(四)美、英、法的如意算盤
在這一過程中,對中國來說,美國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還在“九一八”事變前,美國鋼鐵大王卡耐基曾向蔣介石建議,把東北賣給日本。不僅如此,美國還同日本達成瓜分中國東北的“諒解”,美國表示,隻要日本的軍事侵略行為不越過錦州以南,就可以“不與聞視滿洲事變”。“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國聯致函美國政府,美國國務卿史汀生表示,美國不參與沈陽事件的調查,甚至譴責國聯“力圖讓美國挑重擔”,宣稱將避免采取一切可能引起日本不滿的措施。
為此,史汀生電告美國駐日內瓦公使威爾遜,明確告訴他:美國不參與國聯理事會有關日中糾紛的討論,反對成立調解委員會,讚同“由日中雙方通過直接談判達成協議”。美國副國務卿卡斯爾直言不諱地說,擺脫當前局勢最好的辦法,在於“由日本完全控製中國東北”。美國公開支持日本的侵略行為,完全忽視和侵犯了中國的利益。美國政府的這一行為,正如史汀生所說,日本對美國“在反對過分嚴厲地對待他們時所表現出來的親切態度感到非常滿意”,整個歐洲國家都讚揚美國政府的“策略性”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