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末代皇帝

1906年,愛新覺羅·溥儀出生在北京的醇王府,其父為載灃。

1908年11月,光緒皇帝和慈禧相繼去世。不滿3歲的溥儀黃袍加身,改年號為“宣統”,成了大清帝國的第十代皇帝,也是末代皇帝。那時,溥儀根本就不知道當皇帝是怎麼回事,於是,便由其父載灃攝政。1911年,中國發生了辛亥革命,宣稱要打倒皇帝。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後頒布了退位詔書,這位宣統皇帝不得不脫下黃袍,告別僅坐了3年的龍椅。

1924年11月5日,溥儀被馮玉祥的國民軍趕出了紫禁城。後來在羅振玉、鄭孝胥的策動下,駐進了日本在北京的公使館。這個小小的客廳,雖比不上紫禁城的豪華和氣派,但在這裏,溥儀每天倒也能夠受到“眾愛卿”的叩拜。然而,這畢竟不是大清國的皇宮,豈是久留之地?1925年2月,日本使館人員以“出洋”為名,將溥儀弄到天津。先在前清官僚張彪的住宅呆了5年,後又在北洋官僚陸宗輿的宅地住了2年。

還在發動“九一八”事變的時候,日本就在策劃如何統治中國東北的方案。1931年9月20日,建川會見關東軍參謀課長,在談到當前局勢時,建川說:“消滅現有東北政權,樹立以宣統皇帝為盟主,接受日本支持的政權,當為上策。”他還把這個想法告訴了關東軍司令官本莊繁。

9月22日上午8時,在沈陽館一號室關東軍參謀長三宅光治的住處,土肥原賢二、板垣征四郎、石原莞爾聚集在一起,商討如何統治中國東北的問題,企圖建立一個以日本為盟主的“滿蒙”五族共和國。後來逐步形成了解決“滿蒙”問題的方案,旨在建立一個由日本支持,領土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熱河和蒙古,以宣統皇帝為元首的“中國政權”,成為“滿蒙”各民族的樂土。這個“政權”的國防和外交由日本掌管,甚至連交通、通訊也要管。如果一個“政權”沒有國防、外交,還能稱之為“政權”嗎?這分明是傀儡。

一個月之後,板垣、石原經多次策劃,擬訂了《“滿蒙共和國”統治大綱草案》,煞有介事地將這個“共和國”管轄的區域劃分為6個行政區:“奉天省、吉林省、黑龍江省、熱河省、東省特別區、蒙古自治領”。

這個“國家”一建立,就以蘇聯和中國為敵,因為它的“國防軍”

是用來“對俄、對中”的,並由日本掌握。不久,板垣征四郎等又構築了這個“新國家”的體製:元首“執政”,“國號”為“滿洲國”,“國旗”為“新五色旗”,“年號”為“大同”。

日本人看中溥儀,自然有其原因:第一,溥儀同國民黨沒有關係,而且受到國民黨的“迫害”,因為辛亥革命把他趕下了台,因而同國民黨有仇;第二,“滿蒙”是清朝的發祥地,一些上層遺老對清朝仍有懷舊之情;第三,世俗的農民熱衷愛新覺羅家族的“王道政治”。

1931年7月的日本,這個被海風吹拂著的島國,山花爛漫,青草鬱鬱蔥蔥,即使在盛夏,也不顯得那麼炎熱。

日本的鹿爾島,景色秀美,風光綺麗。一位日本軍官的家裏,來了一位中國青年。這位軍官叫吉岡安直,曾當過日本天津駐屯軍的參謀,時任鹿爾島駐軍的大隊長。那位青年就是末代皇帝溥儀的弟弟溥傑,人稱“皇弟”。當時在東京“學習院”讀書,正準備回中國度假。吉岡在天津時,經常去張園,與溥氏兩兄弟都很熟。

“歡迎光臨。”吉岡夫婦對溥傑的到來非常殷勤。“麻煩你們了。”溥傑很有禮貌地回答。“天津是個好地方,令兄現在還好吧!你到了天津後,可以轉告令兄,現在張學良鬧得很不像話,滿洲在最近也許就要發生點意想不到的事情。”究竟能發生什麼“意想不到的事情”呢?這是軍事機密,吉岡沒有再往下說,但他告訴溥傑:“請宣統皇帝多多保重,他不是沒有希望的!”什麼希望?溥傑當時沒有猜出來。回國後,7月10日,他就把這件事告訴了他的哥哥溥儀。

說來也巧,就在溥傑做客鹿爾島後不久,溥儀也收到一件不尋常的禮物——一把扇子。這是一位日本人送的,他叫水野,上麵寫了兩句話:“天莫空勾踐,時非無範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