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比起有專業優勢的王振來,同為四大權閹,四十多年後明憲宗時代的汪直,其奮鬥道路,卻要比王振坎坷得多。至少起點就要低得多,王振一入宮就上了“太監培訓班”,畢業了就當“局郎”,走到哪裏,人家都尊稱他一生“王先生”,汪直卻沒有這樣的尊敬,因為那時候的他,隻是一個被人鄙薄的戰俘。
汪直是瑤族人,比起王振自願淨身入宮,他淪為宦官,卻完全是被動的。成化三年(1467年),明朝廣西大藤峽爆發叛亂,被名將韓雍鎮壓,當時的汪直,就是叛軍中的一員,並在戰鬥結束後,淪為了戰俘。明朝的規矩,對待叛軍戰俘,要選擇其中部分人,淨身後入宮做宦官。汪直就這樣被選中了。
受人鄙薄的叛軍身份,孤身入宮做太監,自然是孤苦伶仃舉目無親。而且兩大“少奮鬥x年”的宦官衙門——司禮監與禦馬監,一開始統統與他無緣。他被分派到明憲宗的妃子萬貴妃身邊,做了一個普通的雜役。他那時候的年齡,史書上沒有寫,但十年後他榮升西廠提督時,《明史》上還說他“年少最得寵”,十年後尚且年少,那麼十年前,他可能還是個孩子。
當然,這孩子唯一發跡的機會,可能就是他伺候的萬貴妃,這位年長明憲宗十九歲的貴妃,卻是其最為寵愛的老婆。可這女人性格暴烈,心機偏狹,可謂極難伺候。經常有小太監一不留神得罪她,輕則挨打重則處死,誰攤上伺候她誰倒黴。所以在當時無論怎麼看,這個倒黴孩子的一輩子,也就這樣交待了。
然而奇跡卻真真切切的發生了,伺候萬貴妃的汪直,很快就把萬貴妃伺候的心花怒放,沒進禦馬監的他,不出九年,就在萬貴妃的扶植下,成為位高權重的禦馬監掌印太監,牢牢抓住大內兵權。升遷速度如此之快,在當時也招來了諸多口水,比如文官集團首腦商路就寫奏章罵他,同行之一,司禮監秉筆太監懷恩也背後罵他,可罵歸罵,汪直該升官升官。
於是關於他的升遷,多數人認為,是靠了善於拍馬,討好了萬貴妃。然而這麼認為的人卻忽略了:萬貴妃,這個陪伴保護明憲宗度過最黑暗歲月,一生久曆沉浮的女人,不是隨便就能拍得了馬屁的。汪直確是得了萬貴妃的寵,那是因為,他有別人沒有的本事。
和四十年前伺候朱見深他爹的王振一樣,汪直也是有專業優勢的,還不止一個。首先一項,就是他敏銳的洞察力和高效的行動力。憑這個能耐,他幫萬貴妃緩解了一個最大的心病:後宮“計劃生育”工作。
作為明憲宗最寵愛的妃子,萬貴妃最重的心事,就是沒能為朱見深生一個孩子。一開始生了一個,卻不幸早夭,雖然被明憲宗專寵,可自己已過生育年齡,再生怕是不可能了。而宮裏也有其他的嬪妃,萬一有人生下龍種,再萬一被立為太子,更萬一明憲宗走在自己前頭,那自己的下場,那是板上釘釘的慘了。
所以在親子夭折的那刻起,萬貴妃也就橫下了一條心:我不生,別人也休想生。可這著實是個高難度動作,一是眼要尖,皇上今天寵幸了誰,明天誰懷孕了,情報是需要第一時間捕捉到的,解決行動也是需要快速完成的,更重要的是,絕不能讓老公明憲宗知道。既要敏銳洞察,還要高效行動,更要嚴格保密。這高難度動作,別說萬貴妃這個女人家,就是換個壯老爺們,也得累趴下。
於是不怕累的汪直橫空出世了,他行。
從接到萬貴妃任務之後,近兩年的時間裏,汪直勤勉工作,就像他後來在禦馬監和西廠幹的那些事一樣,即使是最恨他的人也承認,這是一個有高效行動力的人和勤勉態度的人,皇宮的上上下下都密布了眼線,宮裏誰懷孕,他第一時間就知道,知道了就毫無手軟,搶在明憲宗知道前火速下手。之後的幾年,他創造了一個空前的奇跡:在成化六年(1469年)皇長子朱祐樘出生前,整整三年時間,後宮裏居然一個子嗣都沒產下來。雖說這事幹的缺德,但這種缺德,也不是隨便誰都能做的。
憑著這件缺德事,汪直很快在萬貴妃的扶植下步步高升,十年後已成與禦馬監掌印太監。而這時候另一件事,卻更讓他在萬貴妃老公——明憲宗朱見深麵前大展身手。當時京城流傳著“妖狐”的流言,明憲宗命汪直調查,結果汪直一不大張旗鼓派兵,二不嚴刑拷打,自己僅穿一身破棉襖在京城化妝遊蕩,不出兩天,就把京城的大街小巷的情報悉數打探清楚,如實彙報給了明憲宗。憑著打小報告的能耐,他在明憲宗的支持下開設新的情報組織“西廠”,與傳統情報部門“東廠”分庭抗禮。從而將宦官界的監察權與兵權攬於一身。一躍成為堪與王振劉瑾魏忠賢齊名的權閹。
而汪直之所以能平步青雲,除了強力的執行力外,卻也因他另一項能力,這項能力,恰是之前王振的短板——打仗。
在汪直因開設西廠,招致怨聲載道,不得不暫避風頭後,他很快就在另一個領域找到了自己的榮光——打仗。以禦馬監總管的身份,他先是於成化十五年(1478年)監軍遼東,擊敗入侵的女真部落,次年,又與兵部尚書王越搭檔,率軍抗擊入侵河套的韃靼部落,在戰鬥的關鍵時刻,他支持了王越“直搗黃龍”的戰略,以騎兵突擊韃靼部設在鹹寧子海的老巢,一舉重創敵軍。事後論功行賞,王越受封鹹寧伯,成為明朝三百年裏,僅有三位因戰功得以封侯的文臣之一(另兩位是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和大儒王陽明),汪直的權勢聲威,也因此到達了頂點。
所以說,如果穿越到明朝,並恰好成為“權閹”的對手的話,無論王振還是汪直,都是極其不好對付的。王振是個專才,擁有文士的狡詐心機,汪直則是個通才,既有敏銳的洞察,更有超強的判斷眼光,還有豐富的軍事經驗。遇到這樣的對手,無論穿越成一個大俠,或是一個文臣,甚至一個武將,恐怕都會極其頭疼的。
而這兩位權閹的發跡路,在充滿差異的同時,也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是在極短的時間裏,充滿將自己的優勢最大化,並一舉奠定事業,實現人生目標的。而“四大權閹”的中的另兩位:劉瑾和魏忠賢,卻顯然沒這麼好命,相反,這二位都是經曆了漫長而艱辛的歲月,經過日複一日的苦熬,不屈不撓的鑽營,最終苦盡甘來,在人生進入中老年的時候,成功登上宦官行業的權力巔峰。
四大權閹中的第三位,正德年間的劉瑾,就是這種“大器晚成”的典型。正德元年他權傾朝野隻手遮天的時候,已經是五十四歲高齡,而他入宮成為宦官的時候,卻隻有六歲。為這一天,他熬了整整四十八年。
論做宦官的資曆,劉瑾比起他之前的汪直來,是可以倚老賣老的,汪直還在大藤峽叛亂的時候,劉瑾就已經是後宮宦官隊伍中的一員了,早在景泰五年(1456年),年僅六歲的他就因家境貧困,被他的談姓父親過繼給了一位劉姓宦官做養子,從而淨身入宮,也因此取了“劉瑾”這名字,後來他發跡,當年賣他的親爹為求富貴,竟也跟著他改姓了劉,老爹為兒子改姓,在中國曆史上,這也算少見。
而這些,當時的人,包括劉瑾本人,顯然都是想不到的。這位後來氣焰熏天到頂點的權閹,在當時卻隻是個見怪不怪的小太監:家裏窮,被親爹賣了,過繼給別人當幹兒。宮裏的許多太監,基本都是差不多的履曆。
正因為見怪不怪,所以當晚輩汪直呼風喚雨的時候,身為前輩的劉瑾,那時期留在正史中的記錄,卻是少之又少。基本就是平淡無奇的幹活,平淡無奇的混事,唯一不平淡無奇的,便是他幾件讓人啼笑皆非的倒黴事——先投靠弘治年間權傾一時的宦官李廣,誰料剛投靠成功,李廣卻不爭氣的死了,接著李廣做過的惡事東窗事發,被清算罪過,連帶著劉瑾也被發配南京勞改。之後走了點關係總算回來,還得到了在乾清宮值班的差事,誰想上班第一天,乾清宮卻莫名其妙著火了,自己差點挨燒不說,事後又被追責,差點論罪處死。
那時候的劉瑾,也已經是快五十的人了。沒有王振的學識機遇,更缺汪直的剛猛果決,不惑的歲數早過了,貌似也該知天命了——這輩子怕是混不出啥名堂了。
然而他真實的人生,卻從這時候開始逆轉了:燒了乾清宮,差點被砍頭,逃過一劫後,沒被送去勞改不說,反而又得了美差——被選入東宮做太子陪讀,服侍當時的太子,後來的明武宗朱厚照,並很快得到器重,成為朱厚照身邊大名鼎鼎的“八虎”之首,他後來的權傾朝野,隻手遮天,都是以這件機遇為跳板。
經過平淡無奇的人生,犯過跟錯人的罪過,倒過啼笑皆非的黴,卻攤上了可遇不可求的機會。這匪夷所思的便宜事,到底讓人生已過中老年的劉瑾碰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