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的軍號響了,號音震顫著每一個紅軍幹部、戰士的心弦。軍號本是軍營中的平常事,可今天卻帶有特別的意義。這號音中含著濃厚的說不出的一種離別感覺。根據地是紅軍的家啊,要離開自己的父母、妻子、兄弟、鄉親出遠門了,不知何時才能回來,心中能不充滿眷戀嗎?

隊伍出發了,一隊隊紅軍戰士由各個村莊湧出來,向於都河畔挺進。馬嘶聲,前進的步伐聲,身上背的武器和水壺、瓷缸的撞擊聲,歌聲彙合成紅軍將士出征的交響曲。

於都河各個渡口站滿了紅軍戰士,船老大不斷地搖著船櫓,將一船又一船的紅軍渡到對岸。

紅軍戰士們衣服都是新做的,背包一律都是灰色的。每人胸前都掛有兩到四顆手榴彈,並帶著兩到三雙草鞋。為了防備敵人的飛機偵察和掃射,戰士們還用樹枝編成防空帽,戴在頭上。文件擔子、炊事擔子、糧食擔子,有次序地跟在隊伍後麵,一個個大步流星前進。

蘇區的群眾也都到於都河畔送行,各個渡口都是人山人海。群眾們手裏拿著雞蛋、糯米團往戰士們手裏塞。戰士們不要,他們就硬塞到戰士的口袋裏。有的拿著草鞋,插到戰士們的背包上。

紅軍家屬們拿著臨別的禮物等待著他們的兒子、丈夫、哥哥、弟弟經過。他們含淚叮囑著自己的親人:“到外麵要謹慎,要聽首長的指揮。

回來的時候,別忘了有適用的東西帶回來點。”“哥哥多捉幾個白狗子啊!”“你們要早點回來呀!”有的送行群眾在河邊滿懷深情地唱道:送紅軍到江邊,江上穿呀穿梭忙。千軍萬馬渡江去,十萬百姓淚汪汪。恩情似海不能忘,紅軍啊,紅軍!革命成功早回鄉。

踏上征途的紅軍戰士們向著鄉親們揮著手,高聲喊著“:再見鄉親們!你們都回去吧,我們一定會回來的!你們要多保重啊!……”

10月18日傍晚,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主席毛澤東帶著警衛員陳昌奉、吳吉清等穿過於都大街,出於都城的東門,來到於都河。滔滔的河水帶著黃色的泡沫劇烈地翻騰著,大聲地發出呼嘯。太陽落山了,冷風一陣陣地撲來,河岸上的榕樹、倒垂柳,對麵山上杉樹、油茶樹,被風吹得直響,寒意很濃。毛澤東沒有穿大衣,隻穿了一身灰布軍裝,戴一頂八角紅軍帽。他邁著大步,帶領警衛員通過木船搭起的浮橋前進。登上於都河對岸門山坡,毛澤東回頭眺望於都城的時候,那裏已是星火點點。這位中央蘇區的創建者,在即將離開這片熱土時,眼睛濕潤了。他對博古、李德的錯誤軍事指揮,心底裏充滿了憤怒,“左”傾教條主義真是害死人,一塊好端端的根據地,給他們斷送了!

渡過於都河隨中央紅軍長征的還有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是徐特立、林伯渠、董必武、謝覺哉,人稱中央“四老”。徐特立年齡最大,已近60歲,其他三人也年過50。另外,有30名婦女幹部,她們是:蔡暢、鄧穎超、康克清、賀子珍、劉英、劉群先、李堅真、李伯釗、錢希均、陳慧清、廖似光、謝飛、周越華、鄧六金、金維映、危拱之、王泉媛、李桂英、甘棠、危秀英、謝小梅、鍾月林、吳富蓮、楊厚珍、蕭月華、李建華、曾玉、劉彩香、丘一涵、吳仲廉。

從10月17日到19日,中央紅軍主力及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機關和直屬部隊全部渡過於都河,8.6萬餘人踏上了戰略轉移的征程,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裏長征。留下的紅二十四師和十多個獨立團等共1.6萬餘人及部分黨政工作人員,在項英、陳毅等人的領導下,在中央蘇區堅持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