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起義隊伍又攬一位大將(1 / 1)

參與領導盧順起義後,1927年7月11日,劉伯承經陝西、河南,輾轉來到武漢,並臨時下榻在漢口大智門國民黨四川省黨部辦事處。聽說劉伯承抵達武漢,大智門國民黨四川省黨部辦事處立刻變得熱鬧起來,車水馬龍,賓來客往。其中有川軍的袍澤故舊,有武漢的黨政軍要人;有左派,也有右派;有共產黨人,也有蔣介石、汪精衛的說客。據7月12日武漢《民國日報》報道:“劉氏為川中革命軍事領袖,此來對於川省今後軍事,必有偉大之計劃。劉抵漢後,各地同誌赴寓所慰問者,絡繹不絕,劉身禦藍布長衫,態度和藹可親。聞劉氏擬於日內親向中央報告死守瀘州經過及出川情形,並聞劉氏對於川事,亦將向中央有所建議雲。”這裏所說的“中央”,係指武漢國民黨中央黨部和武漢國民政府。

劉伯承向“中央”彙報後,隻得到“軍委會”一番空洞的“嘉獎”。回想起,來漢沿途中,親眼目睹英、美軍艦兵列長江沿岸,對武漢政府施加強大壓力;蔣介石與馮玉祥在徐州會晤後,寧漢合流的趨勢一天比一天明顯。他感到武漢的情況也越來越不對頭。汪精衛主張“分共”,第三十五軍軍長何鍵將在武漢捕殺共產黨的風聲,越來越緊。眼看血雨腥風就要降臨武漢城頭。兼有國民黨黨籍和共產黨黨籍的跨黨分子,都麵臨著一種抉擇:向左還是向右?是繼續堅持革命,還是與蔣介石、汪精衛同流合汙?留在共產黨內,還是留在國民黨內?劉伯承密切注視著局勢的發展,思考著自己應走的道路。

為求得對局勢的透徹了解,劉伯承偕參謀長韓百誠去拜訪吳玉章。吳玉章當時是武漢國民政府5人行動委員會委員之一。在國民政府的辦公室,劉伯承與自己的入黨介紹人促膝長談。吳玉章告訴他,根據共產國際的指示,撤銷了陳獨秀的總書記職務,改組了中央領導,指定張國燾、周恩來、李維漢、張太雷、李立三等5人組成臨時中央常務委員會,領導今後的鬥爭。至於國民黨內,雖然宋慶齡等左派力主遵行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但在帝國主義及其走狗蔣介石的威脅利誘下,武漢方麵的右翼軍人殺機漸露,汪精衛集團的叛變恐怕為期不遠,要做好應變的準備。

實際上,這個時候,黨中央也一直關注著四川的革命鬥爭。中共中央軍事部部長周恩來得知劉伯承已到武漢,即召集他和吳玉章、黃慕顏、李嘉仲等座談,聽取他們對時局的看法和意見。

7月15日,傳來了武漢國民黨秘密召開“分共”會議的消息,兼有共產黨黨籍的吳玉章等國民黨中央委員均被排斥,不得參加。在汪精衛主持下通過了“分共”的決議案。至此,國共兩黨的第一次合作,便以蔣介石和汪精衛為代表的國民黨右派的叛變而告結束。

劉伯承心中有底,遇變不驚。他閉門謝客,深居簡出,聽候黨的召喚。

他的公開身份是武漢政府委任的暫編第十五軍軍長,安全是不成問題的。這期間,有人勸他回川,與四川軍閥合作,將來或可跨州連郡,雄踞一方;汪蔣派來的說客,各為其主拉他入夥,說憑他的軍事才幹,高官厚祿真如探囊取物。對於這些來客,劉伯承虛與委蛇,以久戰之後,身體疲憊,急需休養為由,一一謝絕了。

而在這時候,黨中央決定發動南昌起義。周恩來臨危受命,負責組織領導起義籌備工作,急需一個軍事上的得力助手。這個人既要有秘密組織大規模兵暴的經驗,又要有豐富的作戰指揮經驗。周恩來反複考慮,選中了劉伯承。

劉伯承堅決聽從共產黨的指示,接受了黨的任務,迅速乘江輪前往九江,參與擘畫南昌起義。為了迷惑國民黨右派,掩護南昌起義的籌備工作,劉伯承特別在武漢《國民日報》發表消息如下:“暫編第十五軍軍長劉伯承、副軍長黃慕顏,先後來漢向中央陳述與川中反動軍閥奮鬥情形,極為中央嘉獎。近劉軍長因病,特向軍事委員會請假調養,其職務交黃副軍長代理,已蒙軍委批準。”

劉伯承到達九江後,首先與吳玉章取得聯係。當時在九江的吳玉章,主持國民黨中央辦事處,以接應前往南昌的中共的重要幹部和國民黨左派人士。劉伯承到九江,就住在吳玉章處。

對於劉伯承的到來,吳玉章是非常高興的。他想到一年多以前他和楊闇公介紹劉伯承入黨,為黨延攬了這樣一位不可多得的將才,心中暗暗地感到欣慰。

到7月底,隨著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以及李立三、惲代英、彭湃、林伯渠、吳玉章等先後進抵南昌,起義的發動已經箭在弦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