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義後怎樣行動?黨中央的決定是:部隊立即南下,占領廣東,取得海口,以求得到國際援助,再舉行第二次北伐。中共中央8月4日致廣東省委的信中說到:“我們原定計劃是攻擊朱軍(指朱培德軍——編者注)後直奔東江。中央昨日會議議決令粵省委即刻以全力在東江接應。”

因此,起義軍沒有休息,沒有得到整頓,也來不及等候一些正在趕來的部隊到達(包括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第二方麵軍警衛團等),就在起義的第三天即8月3日,匆忙地從南昌啟程南下。

南下走哪一條路線?當時有兩種意見:

一種主張沿贛江南行,經過樟樹、吉安、贛州等比較富庶的地區,取道韶關,直下廣東。這是一條大路。另—種是周恩來等所主張的,那就是由贛東經尋烏直取東江。他們為什麼選擇這條路線?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前一條雖是大路,卻也是敵軍重兵駐紮的地區。朱培德的第三軍在吉安。錢大鈞部在贛州。李濟深可利用粵漢路的方便,集中兵力在粵北與我決戰。張發奎餘部1萬多人也可能沿這條路尾追而來。定這條路,勢必會陷入腹背受敵的苦戰之中。而贛東敵軍的力量則較薄弱。第二,東江是廣東農民運動發達的地區,周恩來對這裏是很熟悉的。直取東江,可以較快地取得當地群眾的支持,使兵力得到補充;汕頭又是重要的海口,可以取得國際的接濟。周恩來等的這個主張得到多數人的支持。起義軍撤離南昌後,就取道這條路線南下。

出發前,周恩來會見了當地黨的負責人,向他們了解江西各縣農民運動發展的狀況,特別是由南昌到臨川(撫州)再經尋烏到廣東這一路上各縣農民運動的狀況、地方反動武裝的情況、宗族封建勢力的情況,以及沿途居民有多少、有什麼特殊的風俗習慣等等。他了解到,當時贛南的農民運動還沒有很好地發動起來。

8月3日,朱德帶領先遣隊作為南征第一縱隊出發了。他們號稱第九軍,實際上隻有一個營的兵力,大約三四百人。他們從進賢門出城,甩開兩條腿,朝著撫州方向進發。

隨後的兩天裏,南征的左翼縱隊司令蔡廷鍇率第十師為第二縱隊;葉挺率第十一軍為第三縱隊;賀龍率第二十軍和革命委員會各機關相繼出發。

起義部隊離開南昌的時候,有800多名青年男女加入了起義軍的隊伍,隨軍南下。更多的是民工,他們要為這支隊伍運送大量輜重。

擔任後衛掩護任務的第二十五師,於8月5日最後離開南昌。

起義軍踏上南征的道路後,意外的艱難和挫折便相繼而來。

據先頭部隊通報:沿途群眾紛紛逃避,給起義軍造成不少困難。這一方麵是因為群眾對大軍過境不明真相,害怕拉夫,但主要的還是聽了國民黨的反動宣傳,人心惶惶。雖然如此,由於起義軍所到之處,大都紀律嚴明,秋毫無犯,使敵人的謠言漸漸失去作用。當二十五師隨後衛跟進時,見沿途居民已陸續回來了。他們與群眾的一切接觸,都嚴格遵守上級的規定:凡大批購糧,用武漢紙幣;買少量糧米、油鹽和蔬菜即用銀元。

在長途行軍中,雖然天氣炎熱,身上又帶了大量子彈,並沒有人隨便拉夫,連必不可少的向導都是用錢雇來的,每天一塊銀元。給七十五團帶路的一個向導,一連送了他們3天,末了,叫他回去,他還不願意,說:“你們到哪裏,我就送到哪裏。”他們在撫州以南的一個小村子宿營的時候,有位老太太拉著一個年輕戰士的手說:“孩子,太冤枉你們了!謠言說你們不好,可是看了兩天,你們真是好隊伍,我活了這麼大年紀,從來沒有見過這樣好的隊伍!”

賀龍的二十軍出發較晚,大約是5日出發的。盡管賀龍對選中的撤離路線不十分讚成,但還是堅定地執行前委的決定。臨出發前,他還發布了一個詳細的文告,這是由賀龍的實際講話整理的,其中沒有一句空談,既生動又深刻,充滿了賀龍式的智慧和幽默,今天讀來仍新鮮如初,這也是賀龍始終具有號召力的原因之一。現將他的文告略記如下:這次南昌起義,實在是一種偉大的革命行動,是真正擁護總理的主義和政策的革命行動。因為我們國民革命軍第一次北伐,變成了蔣介石個人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