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廷鍇字賢初,廣東羅定人,早年曾務農、學裁縫、開小雜貨店,辛亥革命前投營,後效力於粵軍,在孫中山大本營特別團中任過營長,北伐時曾任第十師第二十八團團長,後升任第十師師長,與葉挺是同鄉,過去私人關係也不錯。
論起蔡廷鍇的第十師,可算是北伐中功勳卓著的一支部隊,當時在第十一軍的編製內。其實,第十一軍在北伐前,就是第四軍的老十師。北伐後第四軍以兩個師打先鋒,攻下武昌後以這兩個師為基礎擴編成兩個軍。第十二師擴編成第四軍,張發奎任軍長。第十師擴編成第十一軍,轄第十、第二十四師,開始由第十師師長陳銘樞任軍長,原第二十八團團長蔡廷鍇升任了第十師師長,由第四軍獨立團的部分骨幹另組建了一個第二十四師,葉挺擔任了師長。1927年春天,這個軍負責守衛武漢,因寧漢對立,軍長陳銘樞離開武漢去投奔蔣介石,張發奎兼任了該軍軍長。由於蔡廷鍇不是張發奎的老部下,而是陳銘樞的親信,在張發奎手下感到受氣,還擔心被解除兵權,所以親近葉挺,也不想東征與蔣介石打仗。借東征討蔣之機,他率部離開九江去南昌,也有脫離張發奎去浙江另謀出路的意向。
葉挺率二十四師準備南昌起義時,拉上了第十師。不過這時是用脫離張發奎及“打回廣東”為口號來動員蔡廷鍇參加起義。據當事人回憶,南昌起義的當天,蔡廷鍇的那一個師並沒有真正參加起義的軍事行動,卻因處於葉挺、賀龍部隊的中間,想跑也跑不掉,所以表麵上沒有反對意見。
後來蔡廷鍇在他的自傳中坦承,參加南昌起義完全是被迫的,並對此回憶說:“我軍回師武漢,即令趕速補充,不及一月,便已整理完竣。時寧漢由分裂而至兵戎相見,不久,武漢當局下動員令,決由武漢東下。唐生智總軍權,以張發奎為第一方麵軍,他部為右翼,向南京攻擊前進,以張發奎為前鋒,先占領九江、湖口掩護大軍集中,我師歸葉挺指揮跟進。到達九江後,葉挺與我密商,他說:‘我們攻下南京,亦屬互相殘殺,於革命前途確無意義。且唐之革命比蔣相差甚遠,不如我軍回粵休養為高。’我聽葉挺如此表示,正中下懷,深表讚同。但他是共黨,自己是國民黨,根本信仰不同,主張亦異,惟有待機定進退。過了數天,各軍集中完畢,張軍長已到,令葉挺率我師及賀龍部先占領南昌。占領南昌後,張軍長即召集師以上人員在廬山開談話會,汪精衛亦到。所談結果,仍擬分兩路由皖南、浙南向南京攻擊前進。我在廬山住了兩天,即回九江,率師部直屬隊由火車輸送。車抵樂化站,賀龍部在該處握守向北警戒,我即下車問警戒該處之團長,他說:‘我奉命任何軍隊無葉、賀命令,不準通過。’
我見此情形,自念不回去,則我師更危險,遂打電話向葉挺請示。葉接我電話,請我即返南昌。返抵南昌,葉、賀已將朱培德、程潛駐南昌部隊繳械,即召集會議,在南昌成立臨時軍政府。我當時退既不得,逃更不能,隻有俯首服從葉、賀之命。駐留數日。複開會議,結果決定返粵。”
從這段自述中可以看出,蔡廷鍇勉強服從葉挺,然而卻在內心認定“根本信仰不同,主張亦異,惟有待機定進退”。可是那個時候共產黨人對於如何掌握軍隊還缺乏深刻認識,葉挺等人還拘於北伐時的戰友情誼,並認為蔡廷鍇還是進步的,該師的主力第三十團團長範藎是共產黨員,事先表示堅決擁護起義。這個團在二期北伐時表現得很有戰鬥力,營長、連長中也有不少共產黨員。第二十九團中也有不少共產黨員,整個第十師的政工部門又是共產黨人掌握的,所以一些領導人相信這支部隊不會出問題。賀龍對舊軍官的態度變化,是較有經驗並十分敏感的。在8月1日參加完參謀團的會議後,看出了蔡廷鍇被動的態度,回來就說:“應該把他扣留製裁!”旁邊的一些人雖然態度緩和一點,卻也建議應解除蔡廷鍇師長的職務,至少也應調換一下,讓他到沒有自己心腹的別的部隊去。可是葉挺認為用不著。周恩來開始對此也有猶豫,因他對蔡不太了解,一時聽了葉挺的意見,也未采取措施。
南昌起義後成立的臨時革命政府,給蔡廷鍇的頭銜是“軍事委員會委員、第十一軍副軍長、第十師師長兼左翼總指揮”。蔡接受這個職務時表現得猶猶豫豫,聽說聶榮臻、周士第率第四軍二十五師在馬回嶺開槍驅逐了張發奎,更感到國共兩黨已不能相容,就想脫離起義軍去找自己的老長官陳銘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