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義軍在廣昌隻休息了一天,於8月19日出發。從廣昌開始,便兵分兩路,以十一軍為右縱隊,走寧都;以二十軍為左縱隊,走石城,向瑞金進發。

二十軍到達石城時,抬頭便看見一塊很有意味的石牌樓,上書4個大字:“漸入佳境”。郭沫若、高語罕幾個文人自然不會放過這段景致。騎馬的下了馬,腿瘸的也忘了痛,已有幾個快嘴的吟出詩來。在走過“漸入佳境”之後,又是一道石牌樓叫“閩粵通道”,大夥更是笑逐顏開。

石城比前麵的城鎮好多了,不僅城門就在江邊,街道與城頭並行,最要緊的是居民全都沒有跑,商店也沒有關門的,隻要手頭有錢,吃的用的都可以買到。然而,就在起義軍填飽了肚子,準備睡上一個好覺,明日離開時,卻傳來前麵有敵人的消息,參謀團頓然緊張起來。劉伯承將搜集的敵情向周恩來等人作了詳細報告:李濟深和朱培德、張發奎算是協商好了,已調他的右路總指揮錢大鈞的7000人,並附以由東江調來的蘇世安、柏天民的兩個團,約2000餘人集結於會昌、瑞金一線,其先頭部隊已到達壬田市,想在此布防以堵截我軍。另外,李濟深還調他的中路總指揮黃紹竑,大約9000人,由贛州經於都向我軍前進中。張發奎的軍隊則由黃琪翔統率,由南昌到了吉安,擬定回廣東的。劉伯承停頓了一下後,繼續說道:我們的力量是賀龍部第二十軍8個團,葉挺部第十一軍6個團,就是朱德第九軍人少,原來有三四百人,現在可能隻有百十號人。

根據敵我雙方力量的對比,參謀團決定趁敵立足未穩,先發製人。由十一軍為右縱隊,二十軍為左縱隊,由兩個方向同時攻擊壬田之敵。朱德仍當先鋒。三師一個營跟著朱德先行。

接受戰鬥任務後,朱德率部先於二十軍主力兩小時出發了。走出二三十裏,就看見壬田方向有人影移動。再近前些,就看見市鎮前沿已經挖開了戰壕,城門也壘起了沙袋,架起機槍。

這是錢大鈞的第五十、六十兩個團。這兩個團雖然不是正規軍,可士兵大多是土匪出身,打起仗來是要錢不要命。敵方似乎也發現了起義軍,沒等朱德的先遣隊靠近,便開起槍來。

朱德和參謀長冉國平決定,立刻投入戰鬥。敵方王文翰部是支遇強不弱的部隊,又仗著居高臨下的地勢,猛掃猛射,戰鬥異常激烈。

正在雙方僵持不下時,賀龍的賀錦齋部及時趕到,也加入了戰鬥。硝煙彌漫,殺聲震天。很快,賀龍的後續部隊也趕到,殺將進去,頃刻間,敵軍的防線開始崩潰。

在這場戰鬥中,起義軍也付出血的代價:第九軍參謀長冉國平犧牲;第二十軍第三團團長陣亡;賀龍族弟、四團團長賀文選重傷,至上杭亦死;第二十軍共傷亡百餘人。

敵軍退往會昌,留下瑞金一座空城。賀龍和參謀團人員步入城中錢大鈞的指揮部,地上到處是紙片、舊軍用品。

從繳獲的文件分析,錢大鈞主力3個師10個團,黃紹竑部7個團,現都盤踞在會昌。

大戰無疑將在會昌。錢大鈞部以會昌為中心,在城東北地區、城西北地區之南山嶺、城西之寨崠一帶以及環繞會昌城的貢水沿岸構築了防守工事。黃紹竑部則集中在白鵝墟附近,占領著有利位置,與會昌成犄角之勢,以此阻斷起義軍南進路線。而瑞金的地理位置正好處於三叉路口。它的南麵與尋鄔、平遠相接,東麵路通汀州城,西是會昌。

是夜,起義軍領袖們坐下來,研究下一步的進軍路線。朱德主張按原計劃走尋鄔、平遠,理由是這一線雖是山路,但可以避開敵人,如遇戰鬥,易攻易守。周恩來點頭表示讚成朱德的意見。但是隨第二十軍行動的蘇聯軍事顧問紀功不同意,他堅持認為:“因為缺少糧草,又雇不到民夫,部隊非戰鬥減員太厲害,所以山路是不宜再走了。如果我們改道汀州、上杭,進入大埔,就可以走水路。有了船,行動就方便多了,傷員和彈藥都可以水運,減輕部隊的重負。”

賀龍也同意紀功的意見:“最好是不走山路。連我那些在山裏居住了20年的兵也怕這山路了。”

周恩來征詢紀功的意見,說道:“能避開錢大鈞的部隊嗎?”“能。錢大鈞在其他兩路人馬未到之前,是不會輕易向我們進攻的。

保存實力是一切國民黨部隊的通病。如果我們加強警戒,並以較快的速度趕往汀州、上杭,不與他們發生戰爭是可能的。”

劉伯承有顧慮:“你的辦法也許可行。可是隻要我們一移動,錢大鈞勢必尾隨而來,在後麵騷擾我們。這使我們如同火燒屁股一般難受,與其交戰,顯然會拖住我們,於我們不利;不打,他會窮追不舍,逼迫與你交戰。我認為,與其在途中倉促應戰,不如現在主動出擊,打垮錢大鈞,就不怕他黃紹竑。”誰也沒有劉伯承想的那樣多,他的話自然讓人信服。

周恩來小結道:“不管走哪一條路,目前的當務之急是打垮錢大鈞。

錢大鈞這個人我了解,他是用兵謹慎的人,對上司的話也是言聽計從,他決不會放棄追擊。所以我們必須先解決會昌之敵,而後再談走哪條路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