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義軍進入廣東後,首先就瞄準了大埔縣的三河壩。三河壩位於汀江、梅江、韓江的會合口,地形險要,三河壩這一地名也就此而得。占領了這個水路交通樞紐,能後倚閩贛,又能順流直下潮汕。

其實十幾天前在汀州召開軍事會議時,參謀團就作出了以主力取潮汕,奪取三河壩後留一部分兵力駐守的決定。這樣,就決定了起義軍要實行第一次分兵:由朱德率領第二十五師共2500餘人駐守三河壩,警戒梅縣方麵的敵人,其他部隊由周恩來為首的前委及葉、賀等率領占領潮州、汕頭。

9月19日,第二十四師作為先頭部隊進占了三河壩,當地的國民黨守軍聞風而逃。不過起義軍前頭部隊進入市鎮後沒有停留,第二十軍也穿鎮而過,後麵的革命委員會機關隊伍進入鎮子時,突然有一股敵軍乘坐汽船從梅江方向前來反攻,同時發現鎮內的一夥反動便衣武裝也蠢蠢欲動,企圖暴動。當時掩護革命委員會機關的隻有一個連的兵力,其餘的都是機關勤雜人員。在此危險關頭,熟悉當地情況的彭湃帶著十幾個人化裝上街,偵察清楚鎮內反動武裝的情況,以突然行動順利地將他們繳了械。朱德率領幾十個士兵在江邊以火力迎擊乘汽船來犯的敵人,一舉將其擊退。為了顯示自己的力量,朱德率領身邊僅有的8個士兵還沿江追擊了一番。得勝回鎮時,革命委員會的同誌又大呼“軍長來了”,故意讓鎮上的人知道。經過這麼一番近似“空城計”的周旋,總算守住了三河壩。這次戰鬥後查明,來犯之敵是已進駐梅縣鬆口地區的錢大鈞的第二十師。會昌一戰未能將他殲滅,這個老對手此時經過補充,又到此處來作亂。

考慮到三河壩的重要和上遊駐有敵軍,起義軍領導確定應把隨革命委員會機關之後進入該鎮的第二十五師留下守衛。該師是起義部隊中戰鬥力最強的主力,是由原二十五師的七十三團全部和七十四團一部、七十五團少部參加南昌起義後編成的,老底子就是北伐時第四軍的葉挺獨立團。把這麼一支部隊留在了三河壩,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進入潮汕部隊的力量。

在革命委員會機關離開三河壩時,參謀團要朱德留下指揮守鎮的第二十五師。做出這一安排,主要是考慮到三河壩作為一個次要方向,也應有一名軍級幹部坐鎮。堅守三河壩的部隊本來與朱德並無淵源,反倒是第二十五師的師長周士第從黃埔軍校畢業分配到鐵甲車隊擔任領導起,就一直是這支部隊的負責人。這時朱德的第九軍其實已經沒有部隊了,名義上還有軍官教導團一個營的番號,實際上部隊已經合並到第二十五師裏麵去了,身為副軍長的朱德隻是“客居”在這支部隊中。由於他畢竟是雲南講武堂出身,10多年前在護國軍中就當過旅長,又到德國、蘇聯學習過軍事,論地位、資曆自然超過那些師領導。於是決定留第二十五師在三河壩時,自然要安排朱德作為總負責人,師裏的領導也要聽他指揮。

對於朱德成為這支部隊的領導,當時在第二十五師任團指導員的陳毅多年後在回憶三河壩戰鬥的情形時說:這時候,朱德同誌才成為這支部隊的領袖。朱德同誌在南昌暴動的時候,地位並不算重要,也沒有人聽他的話,大家隻不過是尊重他是個老同誌罷了。

對於三河壩分兵,在起義失敗後很多人都予以指責,認為是起義部隊領導集團的一個重大失策,以致分散了兵力。

從當時的戰術上講,這一批評可以說是正確的,這一分兵直接導致了潮汕失敗。然而從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發展方向來看,恰恰由於有三河壩分兵,在起義部隊的潮汕失敗時才有一支力量北撤到井岡山,為後來的紅軍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在後來的中國革命戰爭史上,也才有了朱德、陳毅,以及粟裕等一批日後叱吒風雲的共產黨將帥們所展示軍事才能的舞台。

真是“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此次分兵,直接釀成了潮汕失敗的大禍,三河壩留下的部隊也損失慘重。可是如果不分兵,起義軍也許暫時不會失利得那麼嚴重,然而當時在奪取大城市的戰略思想指導下,兵力集中在一起,即使短期能堅持下去,下一步可能會失敗得更慘。正是由於分兵後的失敗,尤其是留在三河壩的部隊被隔斷不能去潮汕和海陸豐,被迫北上粵湘邊,日後才有了朱、毛的井岡山會師,人民軍隊才出了一位敬愛的朱總司令。